之前有位书友问我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说他也能坚持阅读,并且读得挺多也极快,一年读上百本书,但唯独不能让他满意的是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这个问题不是三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所以今天特地写篇文章阐述一下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上面这个情况就是大家常说的“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看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已经懂了,然后就一直停留在懂了的阶段,却始终没有俯下身子去行动。因为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有一条很长很长的鸿沟。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其实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持续行动之路。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行不合一”的人,千万不要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选择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察觉这一点。
我以前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埋头看了两三年的书,一段时间之后回想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还记得什么?却发现啥也想不起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做读书笔记,也没有写读后感和书评。
但今年发生了巨变,看到很多书里都提到了一点,看完书之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面,不然很难有改变。
所以在后来阅读过程中始终提醒自己一点:阅读是为了改变。
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
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如果读书只是完成了文字扫视,但并不真正理解,那又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如果阅读只是知道了那些道理,而自己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改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读书慢不要紧,即使你一个月只能读完一本书,但能读通、读透,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也比3天读1本书不知要强多少倍。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我们根本不需要焦虑,虽然我每年给自己定了要阅读多少多少本书的计划,但我不追求速读,不为了刷阅读量而阅读,也不会收集一大堆和自己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关联的书,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太多了,一辈子不吃不睡也看不完,所以我现在是有选择性的看书,明年也准备列待读书单,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阅读,而不是读书APP里面看到一本就点开看几眼这种情况。
目前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梳理文章重点、归纳总结、输出一篇书评,最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列一条行动清单,并且马上就要去做,执行“72小时定律”,也就是三天之内必须要去执行,否则过了72小时后你就再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之所以之前有篇文章,说阅读改变了我很多,其实是因为我看完书之后付诸行动了,不仅仅是停留在我懂了的层面。
比如我看完《小狗钱钱》后,开始每天写成功日记、列梦想清单,养成储蓄和记账的习惯,慢慢培养会下金蛋的“鹅”,一点点把她养肥,尽量不去杀她。
比如看完《了凡四训》这本书之后,就列了行动清单为“日行一善,极致利他”,记录自己做的每一件好事,渐渐明白了助人真的可以让自己也快乐这个道理;
比如看完《哪有没时间这回事》,里面提到了早起倒逼早睡,彻底解决失眠问题,第二天我就严格执行早起,以前7点起床,现在提前到6点起床;
比如看完《原则》这本书,我的行动清单是列出自己的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决策原则、为人处世原则、交易原则等等原则;
比如看完《晨间日记的奇迹》和《好好学习》两本书后,就开始坚持每天写九宫格日记和反思日记,到现在已经写了300天;
比如看完《从零开始学写作》和《学会写作》等七八本关于写作的书籍后,开始坚持每天写作,从每天200字开始,到现在偶尔一口气3000字,练习写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写,每天写,持续不停地写。结硬寨,打呆仗,一天一天的慢慢进步,没有什么捷径。
比如看完《人生效率手册》和《奇特的一生》两本书后,我就立马买来时间日志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和利用PDCA循环法指导平时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跟别人相处时,会注意他们的内心需求,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注意有效沟通,这本书让我避免了很多与他人不必要的争吵;
比如看完《冥想5分钟》这本书之后,开始练习冥想,从刚开始很容易走神,脑中念头不断,到现在学会从念头中拉回来。
比如看完《复盘》这本书后,就开始坚持每周和每月底更新复盘文,从八个方面审视和总结自己的一周,召开自己的“股东大会”,慢慢的改变。
写在最后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比如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再对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所以,尽管放心地抛弃“懂得很多道理”这样的执念吧,在抛弃时,还要真诚地为自己开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我是逆熵增者| 一个爱读书,爱健身,爱旅行,爱投资的终身学习者。欢迎找我交流!
^_^您的每个关注、转发和点赞在看都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