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上班的地方,火车要足足跑够23个小时。
中秋请假回了一趟家,今天踏上了返程的列车。火车是12:56发车,我却在11点进了站。
候车大厅的人群,还是往常一样那的么多,摩肩接踵。卖报的、卖饭的、卖充电宝等等叫卖声不绝于耳,当然最多的还是形形色色的出行人。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静静的低着头玩着自己的手机。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安顿坐了下来,静静的候车。
我也打开手机,慢慢玩了起来。
人群忽然躁动起来,却是另外一列车开始进站了。这时一对老年夫妻的对话吸引了我:
老奶奶:走,走,开始进站了。
老爷爷:着什么急啊,你看人那么多,轮到你进站还早呢,坐那再等会。
老奶奶:你呀,一辈子都不急。
老爷爷:有卧铺票,晚一会进去也是一样,和他们挤什么,坐那再歇会。
老奶奶:好好好,再等会。
可最终,老奶奶还是跟在人群的最后一步一挪的进站了,而老爷爷却是是等到最后,人群散尽,大步向前进了站。
看到这,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国人进站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独占鳌头,奋勇争先,一直不停的在向前挤,见缝插针的向前,快速进站;
第二种,就如同老奶奶这种,随大流,亦步亦趋,稳稳进站;
第三种,应该如同老爷爷这种,不争不抢,稳坐钓鱼台,稳稳踏上末班车。
当然,见微知著,这应该也能反应出来我们平时做事的态度吧?
很快我也要进站了,你来猜猜我是怎么进站的?
上了车,找好铺位,放好行李,准备爬上床,躺一会。
我在上铺,最近几次买票我的好运气似乎耗完了(之前买票基本下铺偏多),总是上铺。
火车卧铺分上中下三层,我最讨厌上铺。躺在上面,脸距离火车上顶板最多40cm。我一直不喜密闭小环境,更是害怕狭小空间。记得小时候淘气和小伙伴们钻洞穴或下窖(我们那地下挖的深坑存放红薯,口小底大),我往往有胸闷出不来气的感受。
后来我就很少去这种环境了。记得大一的时候,班级组织去青岛玩,应该是在军事博物馆里面,有一潜艇,在水下。男人对这玩意都很兴奋,我也不例外。一个接一个向下爬,在里面观察,不一会我就受不了了,感觉出不来气,要晕倒。舍友急忙扶我至出口,深深洗一口新鲜空气,我感觉我又活过来了。
从此我对这种密闭环境敬而远之。
话扯远了,问乘务员,下铺还有没有?能不能补票更换?
答曰:没了。
只好狠心爬上上铺。整理一下床铺被子,平卧躺下。
火车徐徐发动了,我发现,中铺的大哥,下铺的阿姨,还有邻铺的哥们,几乎像是约定好了的一样,都开始拿出食物来吃。你泡面,他剥鸡蛋,她吃饼干,他冲奶茶,好不热闹。
我始终没能想明白刚上火车开始大吃特吃是一种什么心态,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火车在奔跑,我也困了,睡吧,就写到这吧,火车上的午安。
2016.9.22写于k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