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康熙四十多年间春暖花开的一天,几位要好的秀才踏青,来到乡村田园茶舍喝茶聊天。茶间,墙上的一幅画吸引了众秀才眼球,他们不约而同的目光慢慢的移向了一片村落、一条小河、一座小桥和桥面行走的和尚的画布上。
这幅别致、富有诗意的中国山水画,引发了秀才们驻足观赏。“太美,太美,太有诗情画意呢”有人兴致勃勃感慨道。“难得这么别具匠心、充满诗意的中国画,为不负众人的雅兴 ,何不来一场即兴赋诗。谁能在最短时间写出相对最上乘的佳作 ,今天的茶水钱就免呢,诸位兄才意下如何?”话音刚落,众人异口同声赞道:“这想法不错,好雅兴”,“很有挑战性,也不负时光,没有拒绝的理由”有人这样赞许。
不一会,原本议论纷纷的茶室 ,顷刻间鸦雀无声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悄然拉开。有人抓耳挠腮、有的搓手顿足、有人泰然自若成竹在胸的思考着,好一派虔诚众生的感人场面。虽然茶水值不了几个钱,谁也不甘示弱,都想大显身手崭露头角,小试牛刀一博。
时间在嘀嗒嘀嗒一分一秒的流逝,寂静的茶室突然间又沸腾起来了。秀才们争先恐后的诵读自己“出类拔萃、独领风骚”的大作 ,有的甚至滔滔不绝大声的吟诵起来 。一时间 ,茶社里“硝烟弥漫、战火轰鸣”,秀才们比武的刀、枪、剑、戟的厮杀声震耳欲聋。堂堂七尺血气方刚,谁都不甘俯首称臣、束手就擒,因而一个个面红耳赤、喋喋不休,场面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他们都是才高八斗、各有千秋的俊才,他们彼此过招真难分伯仲。
茶室内的情景,被一个不起眼的老人尽收眼底,目睹这一切的他抿了一口茶,然后从容淡定的走近众秀才道:“各位后生的诗都不错,都称得上佳作,而你们都是竞争对手,却各自不相让,都想凌驾他人之上做裁判长,独揽裁决大权,这样既没有公正性,也缺乏说服力。依老夫之见,到此为止吧。”。望着眼前这位陌生不起眼的老人,大家觉得此番话在理,也纷纷赞同了老人的建议或叫评判吧。
老人走近画前,捋了一捋花白的胡须,沉思片刻后,对着眼前的画自言自语道:“的确是一副难得的好画,’日出扶桑万树低,大船拢落小桥西。道人非是寻常客,嘱咐金鸡莫乱啼’”。众秀才起初还怀疑老人的才学,然而随着老人诗句的托出 ,短短风趣贴切的七言,宛如寓意的写意诗情画,让秀才们眼前一亮,拍手称快。漠视异样的目光瞬间变成了异样敬畏之眼神。
老人读完自己即兴诗后,环视了一眼秀才,用手指弹了弹袖口,转身彬彬有礼、谦和道:“谢谢各位后生的抬爱,献丑呢!老夫有事,告辞”。
望着老夫的背影,秀才仰慕的目光目送老人离开后,才回到座位。茶馆老板也被这气氛感染了,饶有兴趣搭腔道:“你们不知道他是谁吧,你们今天能亲眼近距离目睹他的风采、领略他的诗风,算是你们一生的幸事”。
茶老板这么一说,沉浸中的秀才更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此刻他们最想知道的不是他们今天谁更胜一筹,而是想迫切知道刚才的老人是谁。
茶老板有点卖关子吊口味道:“他就是……就是……张……”,“是谁呀,都快急死我们了”,急不可待的秀才追问道。“他就是曾经大清的名臣张英”,茶老板话一出,秀才们好不欣喜道:不枉此行,不枉今生……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之父,张秉彝第五子。清朝大臣、著名贤臣,著名文人、“六尺巷”传说的主人。
圣祖康熙年间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家中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在京接读家信得知事情经过,便复诗代信。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得知也效仿让出三尺,于是建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从此被传为佳话至今。
我也来一首“白水诗”:一帘画布盛春意,八方才人把门来。宝刀未老助后生,诗风雅赋流芳名。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清朝名臣张英的风采和才情。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 故事情节:文章以一个轻松的茶社聚会作为背景,通过秀才们的即兴赋诗比赛,引出了张英的形象。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秀才们的急切、竞争和老人的从容、智慧都通过对话和行为描写得淋漓尽致。
• 文化氛围:文章很好地营造了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通过秀才们的赋诗比赛和对山水画的欣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
• 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古色古香,与故事背景相得益彰,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张英的文人气质。
• 教育意义:通过张英的故事,传递了谦让和宽容的美德,以及文人应有的风度和气度。
• 情感表达: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细腻,从秀才们的争强好胜到对张英的敬仰,再到最后的自我反思,情感变化自然流畅。
• 结尾:文章的结尾通过茶馆老板的介绍,揭示了老人的身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 原创诗歌:文章最后附上的“白水诗”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张英才情的一种致敬。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构思巧妙、文笔优美的散文,不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寓意,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