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是《宜兴古桥》里收录的宜兴古桥的总数字。
这本书出版后,我曾质疑过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为,我认为其标准成疑。古,以何为界?在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中,古代是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结束点,这一年是1840年。而《宜兴古桥》中收录的许多桥是民国后修造的,这还不包括翻建和迁址的桥。另外,认定它为古桥,是桥的整体古?还是桥墩古?或是桥面古?这无有权威性的定论。另外,这书里被称为古桥的有些桥,仅仅只是名字古而已。
当然,我不是来砸场子的。我喜欢寻觅游览宜兴的名胜古迹,之前我曾吹过牛,宜兴的文物景点我都已去过。但《宜兴古桥》出版后我一一对照,发现尚有许多座桥没跑到。
出发,时不我待。当然,在出发前我已做好了功课,虽然书中有桥的地址、有方位图,但,点的远近、谁先谁后、走什么路线都必须先规划好。无数次的摩旅已养成了我制订详尽功略的习惯。
我把宜兴境内还没去过的桥分为南区、滆湖西区和滆湖东区,今天准备先游南区。
现在已是11月底的天气,最低气温只有5度。早上出来前我仍在思想斗争,要不要穿皮衣皮裤?一想,还是算了吧!目标都在宜兴境内,不远!但骑了两三公里后我就后悔了,虽然摩托车有风挡,但两个肩膀露在了外面,凛冽的寒风吹得我冰冷刺骨,无奈之下只得翻出雨衣套上,才勉强能坚持住,摩旅的第一站是新街新桥。
新桥我已去过几次,它位于在建的沪宜高速路东。桥长三十多米,这在宜兴的单孔石拱桥中应该算体量比较大的了,现如今的新桥仍巍峨耸立在后袁河上,但,我此行的目标却不是它,而是它的引桥。
之所以称为引桥,一般和主桥是连在一起的,但新桥的引桥却例外,它离主桥有三十多米,隐藏在东侧厂区边一片茂密的荒草中,以前我来时没发现它。新桥引桥为单跨石梁桥,由花岩石和青石混砌而成。
祝陵的太平桥其实我早就到过,它就座落在涌金涧上,离玉带桥只有三十多米远,它的桥面和桥栏都是后建的,所以我以前去时没注意它。
而锦袍桥和玉带桥同跨祝陵河。相传明初刘伯温到善卷,被一条河流所挡,村民告知他,向西有座玉带桥,系宋代大儒苏东坡捐玉带所建。刘伯温过河后感叹前人修桥铺路的功德,脱下锦袍,捐作造桥之资,这座玉带桥东侧的桥就被称作锦袍桥。
张渚的中浮桥其实就叫中埠桥,它座落在下浮桥的西面,下浮桥头的馄饨店我已是老主顾了,味道只能算将就。宜兴餐饮店里的菜肉馄饨已集体跑偏,柴而不鲜,菜多肉少,比例完全失调。
当然,今天我不是来找馄饨店的茬子,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来找锁前桥的,因为据记载,宜兴历史上少有的明代忠臣猛将卢象升就出生在此桥边。
卢家祠堂和卢姓聚居地我都已找到了,就在桥边,但此桥却非桥,此桥现叫水仙桥。我前前后后问过十个以上的当地人,他们讲桃溪河上根本没有锁前桥。只能是这里了,我分析,水仙桥应是锁前桥发音的误传,后人以讹传讹罢了。
在锁前桥不远处还有一座旱桥,叫作端家桥,也许,现在端家桥对着的街面原先是一条沟渠,后来才被填没。
在水仙桥南侧一里之外还有一座老桥,叫桑园桥,但也只剩下桥墩是老物件。
张渚东街社区的金龙桥我早就游过,此桥小巧玲珑,很是精致。在它南边有一座桥,叫平桥,平桥朴实无华,平淡无奇。我实在瞧不出它是古桥,但更离谱的事还在后面。
当找到小河头桥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河头桥是由水泥墩、水泥梁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桥体。古在哪里?扔了!原来的石梁躺在了河底。这是什么骚操作?对这座崭新的桥,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很"跪服。
离开了张渚,我直奔太华石门村。当我见到石门双桥时,我已不是简单的震惊了,而是由衷的叹服,这俩座桥全是用乱石堆砌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不规则,所有的黄石都是就地取材。在以前,这里是太华几个村庄和浙江白岘的村民去张渚镇的必经之桥。
寻找太华的太平桥颇费了我一些功夫,因为它根本就不在太平村里,我是在村外的一个饭店围墙外找到它的,这桥的拱券已不是完全的半圆形了,好像随时要倒塌的样子,显得十分惊险。
门头桥,又名骆驼桥,是最容易找到的桥,它就在门头桥村村口。它的坡长有十几米,是宜兴南部最大的石拱桥。
(未完待续)
东氿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