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阳明心学

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解析“明朝,阳明心学”的儒家思想:

1、陆九渊良知良能思想

2、王阳明“致良知”思想

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4、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朝,阳明心学

第四个儒家,是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开创者,可以说是陆九渊,但是王阳明是集大成者。

1)陆九渊“良知良能”思想

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气魄很大,读书读到宇宙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提笔就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对自己的评价呢,他有一首诗:“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他就有这样大的气魄。

不过,我最喜欢的他的一句话是:“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这句话呢,很好地诠释了孟子提出的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良能,是不学而能。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它和我无关,我不起反应,是无知无能;如果事情发生了,我心如明镜,照得它了了分明,我自然知道怎么去做。

良知良能,就是靠常识判断,靠常识做事,常,就是庸,不变之定理,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我对这句话的体会,唯有我自己永恒不变的良知良能,能遇之左右而逢其缘。否则,就流于支离破碎。

2)王阳明“致良知”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道德上的致良知,一层是事功上的致良能。王阳明能读书,能治学,能从政,能打仗,就是靠这良知良能,无所不能。

心学的根在孟子,王阳明说他是梦见孟子,梦中顿悟致良知之说。

那致良知的根在哪里呢,一是孟子提出了良知良能,二是孟子的四端论。四端论,是良知论,也是扩充论。四端就是良知、存养、扩充、放大四端,就能致良知。王阳明每次讲良知,就引用孟子说的水井边的小孩这个故事。

良能呢,就是不学而能,靠常识。

怎么靠常识,我讲“两个拽紧”——一是始终拽紧出发的初心、本谋;二是始终拽紧最终目的。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我们解决问题,为什么容易跑偏,就是因为一是忘了最终目的,二是忘了出发的初心本谋,老在中间飘。

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除了致良知、良知良能,王阳明的第二个伟大思想,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人人都“知道”,但是不是真的知道,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王阳明喜欢用“孝”来举例。

他问弟子们:孝敬父母知道吧?都点头说知道。王阳明说,你们不知道,你们只是知道孝敬父母这个说法,但不是真知道,怎么样才算知道呢?你要去做了才知道。你怎么做,父母有什么样的反馈,你做了多少,就知道多少,每个人知道的孝是什么,都不一样!这就是知行合一。

就像你知道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但只有尝过才知道什么是咸,什么是甜。就像老虎吃人很可怕,人人知道,但只有那曾经虎口脱生的人,他讲起来,才会浑身发抖,心有余悸,他才是真知道老虎吃人是怎么个可怕。

这知行合一,就运用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上了,王阳明说,要事上磨练!这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最后一定是笃行,没有笃行,就是0。

这就是学习学!德鲁克说,当今知识社会,人人都要学习,要终身学习,但是,却没有一门《学习学》。儒家思想,从理学到心学,就是最好的学习学。

心学和理学什么关系呢?鹅湖之辩,陆九渊和朱熹谁也不服谁,王阳明读《四书章句集注》,他也说朱熹好多地方都有错。

心学是理学的一部分,朱熹是老师,王阳明是班里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我们不必去为他们辨什么对错,两边都可以学习体会。

4)什么是格物致知?

比如什么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阳明就有不同的理解。

朱熹说:“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事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不能致知。”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达到极致。

这样日积月累,用力越久,则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位,那我心的全体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朱熹的解释,成为权威正统,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格物致知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但是,王阳明说:“知,不是知识,是知善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来,我拿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

所以他跟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和那‘善的格子’严丝合缝,就是止于至善。”

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我们都切实笃行。

到日本去访问,看见他们的办公文具,员工们都用一块泡沫板,上面挖上槽,订书机就放在订书机槽里面,裁纸刀就放在裁纸刀槽里面,签字笔就放在签字笔槽里面,胶带纸就放在胶带纸槽里面,一目了然,哪一样东西有多少,拿走没有,一看就知道。

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吗?他们的桌子上,放杯子的地方都画一个圈,杯子只能放那里。老师说,这是建立标准状态,建立了标准状态,就能发现异常,就能保障安全。

他们就是在办公室,在车间,不断地打格子,格子打得越细,就越能致知。我们经常犯错误,是因为不知,还说“不知者不罪”,你承担了责任,却“不知”,怎么不是罪呢?不知就是罪。

不知,就是因为你没有格物,没有打格子,没有建立标准状态,所以出格了都不知道啊!

五个儒家论”分为:周朝,孔孟的儒家;汉朝,董仲舒的儒家;宋朝,程朱理学;明朝,阳明心学;清朝,糟蹋儒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