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2019/Luke
9月份在上海书声的活动上,有个胖子在台上讲了这本书,赢得满堂彩。回来不久就买了它,看完之后怀疑那个胖子就是译者——语言风格是一样的闷骚。先摘录几段:
——今天余下的时间都在漫游车里搞破坏……我用一种相当成熟的方法出去了塑料部分(锤子),然后又相当小心地移除了硬泡沫保温材料(还是锤子)。
——我把敲下来的保温碎片带回栖息舱,采用先进构造科技(布胶带),将部分碎片大致围成一个方形保温板。
——其中有一封来自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信上说,只要你在某地种上田,你就正式“殖民”了它。所以,严格来说,我殖民了火星。
——问题在于(仔细听好了,相关原理极其复杂):如果在栖息舱上割出一个大洞,空气就会跑光。
——在我进入阿瑞斯4舱内,与NASA建立通讯之前,我就是在未授权的情形下,在国际水域控制一艘航天器。那我就成海盗了!太空海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看书和看电影的区别:细节!科幻作品的想象力体现在细节;同时,细节构成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简单来说,本书讲的是一名宇航员独自一人在火星上生存了543天,最后被成功救援的故事。所以,它虽然是本跟太空有关的科幻作品,但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而是以第一人称讲述在火星上的生存经历(在书的封底,作者还煞有介事地总结了8条火星生存指南)。我更倾向把它比做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既然是生存,则免不了吃喝拉撒睡;既然是吃喝拉撒睡,那还有啥好看的呢?还真好看。经典如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电影《荒岛余生》,都是类似的题材,个人认为这种题材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断替读者回答“要是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可荒岛再荒,那也是在地球上,还在正常人的想象范围内。现在人家飞到火星上去了,一般人的想象力根本没地儿发挥了,大概只能写:“主人公感到绝望,自杀身亡。全书完。”
本书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不仅想象出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且还论证给你看。如果要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的论证倒也罢了,关键是人家的论证非常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也就是说,除了这事儿还没发生过,里面各种细节的描述都是真实的。假如将来有谁真被扔火星上了,一定别忘了把这本书带着,照着做还真能活命。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著作者安迪.威尔的简介上写着:软件工程师、执着的太空宅男,应该是没上过太空,更别说火星。个人认为可能性有二:一是他是潜伏在地球上的火星人(不是没有可能),二是他技术宅的属性使然。想象一下,假如换个偏哲思的角度,故事的走向会是:一通计算之后结论仍是饿死,主人公撂起了挑子,开始躺在那儿思考人生、宇宙的终极奥义,然后恍惚间突然开悟,进入高维空间,最后说不定真整出火星人。
对于走技术路线的人来说,思考意义没有意义,解决问题才有意义。于是,小说的主人公明知道无论如何是撑不到最后的,却依然顽强地活下去,因为眼前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再说了,实在撑不下去了,如何无痛苦地终结自己也有很完美的解决方案嘛。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一点一点地烙起一张大饼,卷起一切可以被卷起的食材——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以及更抽象的生命的意义都得以体现。(看完这本之后,接着看的是汤姆克兰西的军事小说,同样也是一位技术型作家。)
这就是硬核科幻的魅力 -- 既有想象力,又有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