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敦刻尔克》的粗略影评
注:“这大概是我正经写过的第一个影评,之前写过一个关于美剧《神盾局特工·第四季》的简评,都是以图片为主,所以这次正经一点,多码码字。
写在前面:
①在看《敦刻尔克》之前,对于导演诺兰的了解仅限于各种新闻,道听途说,譬如他经典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盗梦空间》都没看过,所以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诺兰粉。
②之所以看这场电影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高中学习历史里面讲到二战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是看到导演是诺兰,所以一定要到电影院看。
——————正文分割线——————
虽然对导演诺兰的了解不多,但是当我我在电影院里,看到一帧帧的画面,听到每一声几近真实的爆炸声时,的确震撼。
这是一部历史战争片(至少我这么认为)也有人说它是战争惊悚片(通过观看的确感受到了惊悚),但它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电影开场,是对敦刻尔克背景的简述,然后镜头跟随着一队脱离大部队的英国士兵奔跑在街道上,在它们后面,是德国纳粹的士兵。枪声响起时,感觉仿佛置身其中,自己就是那些士兵中的一人,正在躲避着追杀。
最后那个小队只剩下一个人,安全的逃到了海边。同时,电影也展开的三段式叙事的方式。从陆海空三个角度分一周、一天、一小时穿插叙事。陆上的主角是开场那位安全逃亡的士兵,他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海上的主角是民用游艇”月光石号“的船长,他驾着自己的船,穿越英吉利海峡只为接那40万人回家;空中的主角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最终他驾驶着没有燃油的喷火式战机击落一架德军飞机,然后安全着陆在敌人的阵地,冷静的把飞机销毁,从容被俘。
就是这样的三段故事,诺兰巧妙地将其串在一起,一架英国战机迫降海面时,飞行员无法打开机舱盖,是那位船长就下了他。当德军一架飞机冲向撤离船队,是那一架没有燃油的英国战机将其击落。而驶离海滩的英国军舰又被德军的战机击沉,船长又和他的儿子在海上营救。这样一环扣一环,虽然每段故事的时间跨度不一样,但最后又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们也为之紧张。
电影从开始就有滴滴答答的怀表声,似乎暗示着撤退迫在眉睫,恰到好处的bgm也让观众情绪变得紧张,仿佛每个观影的观众就是撤退士兵中的一员。在电影最后,回到自己祖国的士兵们坐上了家乡的火车,怀表声也随之消失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一开始很压抑,然后紧张,最后感动。
在《敦刻尔克》中有这样几处燃点
a.当一架硬管喷火式战机中弹迫降海上时,飞行员无法打开机舱盖,电影中的镜头和bgm十分细致的刻画了飞行员渴望逃生又无法逃生的绝望。而在这时,那位老年船长驾着自己的船赶来,船长的儿子打碎机舱盖,成功的将飞行员救出。
b.影片后半部分,成百上千的民用船只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上,他们接着士兵们撤回英国。在那时,无关战争的胜负,只有彼岸的家人将它们接回家的激动。
c.当那一架英国战机耗尽了燃油,飞向海滩。正遇上德国轰炸机攻击撤退的船只,飞行员调转方向,用最后的弹药将敌机击落。
d.大部队都已经撤退完成,一位士兵因为在堤岸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士兵时,站在远处的指挥官高喊:”列兵,过来吧,在不跟我们走就只能跟敌人走了,这时候别分什么上下级了。“也同样让人感动。
e.指挥官把最后的英国将领送上船,当那位将领问他为什么不走时,他说:”我要留下来帮助法国人。”亦是点睛之笔。
f.最后的最后,耗尽燃油的英国飞行员平稳的将飞机降落在海滩上,从他接近地面到费力打开起落架的镜头延续了几分钟,也让观众为之揪心。最终他平稳降落,并销毁了自己的战机,然后从容的被德军俘虏。
(通过看演员表才发现,这位飞行员的扮演着就是“汤老湿”汤姆·哈迪)
电影中没有过多的爆破镜头,但是每一声枪响都极为真实,轰炸机在海滩上轰炸的场面也令人动容,而趴下的士兵们却有些再也起不来了,他们也从此远离了战争。
在登船弃船的一次次转中,也充分展现了当人在最危急时的人性。这部影片几近真实的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没有不死之身挡住枪林弹雨,没有那种大英雄式的画风,一切都很自然,很残酷。
《敦刻尔克》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影片。
写在后面: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写作方式和一些地方的措辞可能不仅完美,也请见谅。我也会继续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