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笨蛋!我是个坏孩子!我……”
前几年有一阵子,小儿子只要碰到自己没有做好,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就开始大喊这几句。
作为妈妈,听到这些当然很难受,疑心是学校的老师要求苛刻,助长了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和自责、愧疚情绪;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有心理疾病……
我于是开始努力改变孩子:
曾经通过表现生气,要求他不要这样;也曾苦口婆心告诉他,他不是笨蛋、坏孩子,不必为了一次小失误就这样苛责自己。
——这样的沟通技巧、沟通方法,我真的有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理论、方法、技巧在现实面前往往没用。
直到反思自己的努力,才突然意识到,所有的努力都少了一个根基——
“接纳”。
于是,我更新自己的解释:没有什么老师不好、孩子要生病了;孩子只是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失望的情绪,特别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对自己失望的情绪。他太害怕自己表现不佳,就会失去价值。
然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当孩子再次大叫“我是个笨蛋的时候。”
我不再觉得难以忍受,更不必再批评、建议、更正他,我会有时心疼的、有时幽默的拥抱他:“妈妈爱你!”
“小笨蛋(小坏蛋)妈妈也爱!”
“儿子伤心了,妈妈抱抱!”
没多久,这样的语言就少了,即使偶尔还会出现,这也不再是一个刺眼、刺耳的时刻,而是情绪流动的暖心时刻了。
而“接纳”,正是咱们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