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大家肯定都听过——“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铁汉咱们今天就不聊了,来说说这三缄其口的金人——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某天,他们来到周王朝的故都,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有一个铜铸人。奇怪的是,这尊铜像的嘴上被贴 了三张封条,背面刻有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即:这是古代一位出言谨慎之人。
大概这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在后来教诲学生时,总是不忘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讲君子修德)
关于“少说话”的至理,释道儒三教都是极为认可的,所以在《道德经》里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在佛家则有一种修行叫“闭口禅”。
“禅”是佛家的智慧生活,闭口禅,顾名思义就是闭嘴的生活智慧。然而我并未学佛,所以不会从修行那边讲,单看闭口之因果,进而延伸探讨,若有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闭口于人
闭口于人看似简单,不就是少对别人说话么。嗯,字面上看还真差不多。
不过要做到好话、坏话、闲话等等各种话都少说或不说,容易吗?
有人就得寻思为啥啊?这在佛家讲减少口业,到咱老话那就叫积口德。好吧,这坏话闲话少说好理解了,咋好话也得少说呢?
仔细想想,若是真个“好”,不在言语之上;若是非加在言语之上的“好”才算好……那就是自有不好的藏着呢呗。
正所谓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于是有的人就得寻思,得,啥也不让说,那我在心里画圈圈总行了吧?
那也不行,你心里画圈圈,不就是自言自语么?所以就要说到“闭口于己”
闭口于己
前面说到“闭口于人”挺难了,这闭口于己更是难上加难,不信你可以试一试。遇到事情刚想说两句,但是你忍住不说,憋不憋?有多憋?
觉得憋就对咯,这个“憋”是啥呢?咱们拆开了看就是“敝心”,心放不平;那这个“憋”是为啥呢?因为你在对自己说悄悄话,影响自己心态。那就又该有人寻思了,我嘴上都不说了,心里有点念头还不很正常吗?
不正常,当然不正常了,伯特兰·罗素举了个好例子: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这会儿又该有人想,那我眼不见心不烦行吗?我跟他们离得远远哒。
这当然不行。这本是要你眼见心也不烦。
好吧,那我眼见了,见多了习惯了,渐渐不烦了行不行?莫非这闭口的奥义在“懒得说”?
No no no,懒得说也不到位,咱们要到“闭而不闭”才行
闭而不闭
闭而不闭,这前面的“闭”,是说闭住了那些开口理由,是不生杂念,重在“不生”;所以后面的“不闭”,讲的就是咱不再流于形式,通过闭口闭眼闭听什么来学习以及思考。
也就是说,不断的闭闭来闭闭去,我们说的少,但是想的多;虽然想的多呢,但是想的不偏;什么事情想的都不偏了,便有一颗平常心,即是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这时候也就到了“知者不言”。
对于知者不言,在这得插一句,不要简单理解为“知道的人都不说”,话是这话,但意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知道事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好比女朋友问你“你爱我吗?”
你要是回答“爱啊!”,就等着无数继续问题,“有多爱呀?”“咋爱?”等等等等,然后问答到最后就容易闹不开心。
你要是回答“不爱”。。。请把你女朋友的联系方式在下方留言,大家感谢这位好汉出让女友一枚……
你豫了或者不回答,还寻思着跟女朋友来个“闭口禅”吧,那恭喜你,你离袈裟不远了。
老司机都知道,这时候就不该回答什么爱不爱的,也不要犹豫思考,啥也别说就吻她!使劲亲!嘬到她不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能你觉得我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其实不然。
你想想,爱就是没法说清的,既然没法说清又何必去费力解释呢?既然有办法让对方感到,直接做便是了嘛。
回到闭而不闭,总觉得难免有些不适宜咱们青年人,哪经历那么多能看透世事呢?所以还是多提醒自己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吧。
无论中庸、无为还是出世,“少说”的妙处总是智者见智。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于此而止,引《菜根谭》中名言结尾,还望诸君慢慢回味——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