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校谈“色”说起

有多少人是被这个标题骗进来的?

从传播角度来说,此标题傍了名人——干校,还傍了最吸眼球的“色”,还把“干校”和“色”两组毫不相干的词放一起,ok,好奇心就这么勾勾起来滴,点击率就这么骗来滴。

如果换成正儿八经的标题,比如《“色”字的前世今生》《论语里的“色”》《小议“色”字的本义及演变》,等等等等,你还会点么?

不过,我没骗你,这个“色”,还真是干校提出来的。

话说不久前的一天,在彪悍的内蒙,干校和一群女人围一桌吃饭,不知怎么就说到了色和女色,(真是食色性也么?)干校说,在《论语》里,“色”没有女色的意思,都是脸色之类的含义。我说,好德如好色呢?干校说,也一样。

我存疑,就把《论语》的色都找了出来,大概二三十个,绝大多数都是脸色的意思,“巧言令色,色难,色勃如也,变色而作,色斯举矣,色厉而内荏,”等等,都是脸上的表情。

不过也有三个色,到底是脸色还是女色,一直有争议。

这三色是贤贤易色好德如好色戒之在色


一:戒之在色

见于《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戒之在色”,一般解做别迷恋女色。

脸色派的解释是:告诫年轻人遇事要冷静,不要沉不住气,喜怒哀乐全摆脸上,心里有啥被人一眼看透。

此处我倾向迷恋女色说。

全篇来看,三戒都提到血气,血气是在说人的身体条件,身体状况决定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十几二十岁的少年,最主要最普遍的特点,到底是性冲动?还是喜怒哀乐形于色?喜怒哀乐形不形,恐怕更多是性格特点,不是生理(血气)特点。但不管什么性格的少年,到点了,荷尔蒙都起作用,所以不要沉溺女色。少年纵欲会毁坏一生身体基础,壮年有资本进入主流社会争夺名誉地位了,不要放任自己与人争斗;老了,身体弱了,荷尔蒙衰了,就顺天命吧,该放手的就放手,不要贪得,还啥都抓着不肯放,最后被骂老而不死。

二:好德如好色

《论语》子罕篇和卫灵公篇都提到,都是没头没脑的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啥情况下说的,为啥说的,不知道。《史记孔子世家》里给它补充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子见南子之后)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卫。

《史记》让孔子针对卫灵公和南子说出了这句话,摆明了是把此色作女色,不管司马迁给《论语》这句话补充的背景资料有多少可靠度,此说都影响深远,逻辑上也很舒服。

另一种以脸色解好德如好色。好色大致就是喜欢摆脸色作威作福给人看,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之类的。一定用这个逻辑去解《史记》里的描述,也能讲得通,毕竟前面有个很表达价值观的“招摇市过之”。但是,逻辑上还是没有女色的解释通畅。

另外还看到一种比较拗的解释:

好色”的“好”是美化、美容、修饰、化妆的意思,“色”字是指相貌、面貌、面容、仪表、穿戴、装束的意思。“好色”是指修饰容貌、美化仪表、整理冠戴、整齐装束,使身形端庄、仪表堂堂,“好色”就是好其容貌、美其仪表、修饰边幅的意思,把好德和喜欢打扮自己做比较。

这个的逻辑其实比较接近女色了,区别只是自己的美色,还是别人的美色,是纯外表还是带有性意识。

三: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是争议最大的,出于《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历史上争议最多,争议多表示各种解释都很有些道理。

一种解做重视德行,不重外表的美貌(女色)。第二种解做见贤人而改平常色,必须恭敬有礼。


对色的解释,从字源流演变上也不容易推断出哪个更符合当时情况。

色字

甲骨文的色,右半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左半边有认为是人,有认为是刀。

认为是刀的,以色为绝的本字,本义断绝,后来色的含义是假借。

认为是人的,有解释造字意图为跪着的人看前面的人的脸色,本义是脸色。

《说文解字》里解色为颜气也,就是脸色的含义,延伸出外貌和美色女色的含义。

从其他不晚于《论语》的先秦典籍里,色主要是作颜气脸色颜色之类的解释,我倾向于脸色是色较早的含义,但这并不能表示当时女色的含义就一定没有出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