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实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儒家的爱是有等差的爱,所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就是天理,你对其他的人就要比对其他的动物要好一点,对自己人就会比对别人好一点,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遵从一定的秩序;而不似佛家,爱的无分别心,对所有事物秉持一样的态度;实际上这个社会就是有秩序的,有游戏规则,要不僧人修行怎么说出家呢!
王阳明思想的变革
前三变,性质之变(13~37岁):
1.泛滥于词章,格物致知
2.初入佛老,但是发现,亲人之思,还是放不下,但是话又说回来,放下了岂不是坏了人伦大体?
3.龙场悟道“天理自在人心”
后三变:
37~45岁:默坐澄心,分辨真我(本心)和假我(私意)
45~50:
致良知,把良知放在每一件事上去处理,主客体不再分裂,“默不假坐,心不代诚”,无论是行走还是坐卧,心永远是定的;良知即天理,是一个合适、平衡的“点”,不是简单的对和错,
知行合一:“知的真切,知的笃实,便是行,行的明觉,行的省察,便是知”,真的知道的表现是真的做到,真的做好的前提是你真的知道,真的理解。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可以去问清楚,
50岁之后:圆熟化境,所操易熟,所得易化
基本概念
良知就是“道”,是世界运转根本性的东西。你做各种事,做的那一刻就知道是好是坏。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致:警觉/逆觉,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与自己的惯性作战,另一种求放心。
依赖良知本身的力量,外在只是助援,贯通内外。
知行合一:“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你的良知并未被点燃。做不到是未得真知。
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非常危险,一是把习气当做良知,我们常说的“做自己”,这是欲望,不是真的“良知”,会让人变得自私、庸俗、放荡;另外,某些修行之人,自觉太过高妙,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其他不用顾念,会做出仕之道,转而变为玄学。
四句教—修为的方向
1.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本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2.有善有恶意之动,凡是有对错,都是意在其作用;
3.知善知恶是良知
4.为善去恶是格物
之前对王阳明先生的印象,仅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里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以及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书中,还有阳明山,没有太关注他口中的道理,听本书的时候,感觉还挺难懂的。所谓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连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我的这种状态吧。感觉是有大智慧的一个人呢!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谓的“良知”了吧,你在做事情之始就知道好坏,你的内心知道,这也确实还挺唯心的,修行就是让自己摆脱所谓的妄想执着,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并不是简单的“做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说,做自己是一种逃避。
有一句很简单明了的话:“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呵呵,象征性的概括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做到与知道是相呼应的,要不怎么现在都要开始每日精进了呢~
我看的不多,研究的也不多,我的懂很表面,还需要细细研磨,多看,多听,多想,相信我会对阳明先生的“心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