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达香积寺时已临近中午了。
三月的西安,难得的春光明媚。初春的暖阳撒在寺庙的金顶上,一眼望去,熠熠生辉。周围的树木已经长出了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其实那天本来是去另一座寺庙的,到了目的地却发现没有地方停车,于是朋友提议就近去香积寺。
提起香积寺,我脑海中浮现出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人无径,深山何处钟”。虽然香积寺离西安市区只有十几公里,却一直没有去过,这次也是机缘巧合,我相信一定是佛缘到了。
大诗人王维诗里描述的香积寺是在山里,但现在的香积寺已无半点山的痕迹。其实也很好理解,唐朝时香积寺所在的神禾塬不像现在这么平整。西安附近有很多塬,原来都叫做“山”,如“龙首山”。倘若现在你从龙首原坐地铁,哪里还能看到一丝山的痕迹?
虽然香积寺已没有了当初的“入云峰、人无径”,但现如今它的山门依然修建在高台之上,甚是雄伟。
香积寺,是佛教净土宗祖庭,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据记载,香积寺是善导大师圆寂后其弟子为纪念大师之功德修建而成的,香积寺因善导之名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1956年,香积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确立香积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穿过雄伟的山门,步入香积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唐朝的盛世。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宁静和祥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踏入大殿,一阵阵淡淡的香火味扑鼻而来,佛像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庄重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亮了寺庙的内部,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在古色古香的大雄宝殿前,我看见东西两侧院子里有一些僧侣正在晒太阳。他们闭着眼睛,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可能是周内的缘故,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游客在寺庙里参观,他们轻声交谈着,生怕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我们还参观了位于西院的善道塔,它可是香积寺的镇寺之宝,已有1300年的历史。日本净土宗追认香积寺为祖庭,善导塔基座旁边的石碑刻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语都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了。
由于朋友事先预约,我还幸运的见到了香积寺的方丈本昌法师。听朋友说,本昌法师俗姓蔡,是甘肃省徽县柳林镇人。他十九岁披剃于徽县北禅寺,九零年于香积寺受具足戒,后依止香积寺续洞大和尚座下专修念佛法门。
虽未曾谋面,但本昌法师一直是我特别敬仰的人。他在长安香积寺担任方丈期间,一直非常重视公益事业。他不仅关注困难寺院的情况,还经常组织公益活动,为终南山弥陀古寺、丰德寺、圆通茅棚、清净寺、圭峰寺的僧众送爱心。
本昌方丈和我想象中的高僧一样睿智、慈祥,但他却非常的平易近人。他的禅房清雅肃静,里面挂了好几幅与莲花有关的书画作品,还有多幅大师自己的书法作品。在和大师聊的两个多钟头里,我不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香积寺的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要告辞了,本昌大师拿出他书法作品《福》赠予我。大师的字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大师的修行与智慧。我想,这个“福”字蕴含着本昌大师对我的祝福,愿它能为我带来好运与福气,也祝愿本昌大师福寿康宁,功德无量!这份珍贵的礼物,我将倍加珍惜。
从大师的禅房出来,夕阳的余晖如同柔软的绒毯铺开在香积寺的庭院,时光在这一刻仿佛也变得更加温暖。在佛光的照耀下,它宛如一位智者,默默地传递着千年的智慧和力量。我静静地站在寺内,任由这股宁静的力量穿透我的身躯。
我不禁想起寺中的那句谒语:“佛光普照,众生皆苦。”或许,这正是佛教所要传达的吧。无论世间如何喧嚣,我们需要这样一片净土。“去过香积寺,平安又无事”,作为城市中俗世里忙碌的我们,此时此刻,我感到了心灵的安宁。
走出香积寺,我回头望去,那座沐浴在佛光中的古刹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中。然而,它所给予我的感悟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我相信信仰的力量!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