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提纲)说一说什么是无意识?你能举自己身上的例子来说明吗?
答:我认为,无意识就是潜意识,是意识层面没有注意到的部分。意识是海面上的冰山,潜意识是海面下巨大的冰山。荣格说过一句话,“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命运。”我自己的例子,我是2017年看了朱建军教授的《意向分析》一书,结合弗洛伊德关于梦的一些解释,思考自己经常做的几个梦,看到了部分潜意识。梦境描述:不管我是去出差、学习还是旅游,总是赶不上火车。不是因为找不着车票了,就是因为行李没有收拾好,或者有重要的事情没有处理完。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座机的电话号码总是拨不出去,最终都是在惊恐、沮丧中醒来。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梦。同一个梦,多次出现,一定是有他的心理学意义,不会平白无故毫无缘由的产生。
释梦:我和我同届的师范同学,他们在教导处,一直没有脱离教学一线,搞教学专业,而我呢?由于当时工作的原因,被安排在德育处,相当于办公室,统揽了学校所有与教学无关的工作,大量的工作就是迎接上级检查。工作性质的原因让我离教学越来越远。看着同学都在专业上迅速的发展,自身业务越来越精进,我心底里有一种恐慌。这种恐慌在白天偶尔浮现,它就是一闪念,很快就过去了。忙乱的工作不允许你慢下来,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但这并不代表它消失了或是不存在了。结合梦境,反映出来的就是,他们都走了,上车了,(教学业务专业发展的车),我拼尽全力也赶不上,而且离他们的差距越来越远,让我感受到很焦躁,很焦虑。拨不出去电话代表着无法与别人说出自己的苦衷,或者说很难找到理解我的人。因为我们都是同一级别,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他人。现实中,虽然我也一再的下决心开始学习,不放弃教学专业,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自己拖延。虽然我拖延,但其实我内心还是有巨大的冲突。转机出现在2019年3月,我做手术休息了三周,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我开始深入的学习南明教育的理念(这粒种子,是我2007年接触新教育,之后就一直关注干老师、魏老师、马玲等人的动态,但也只是泛泛浏览公众号),开始只是抄在笔记本上,细细的琢磨,后来看到南明网师招收学员,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并且选择了中国哲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听课,写作业。我还报了线下的心理学课,开始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这是源于我对心理学的热爱)。神奇的是:这个梦再也没有出现!将梦境与现实的改变相对照,可以发现,反复出现的梦消失了,是因为我开始学习了,开始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道路上钻研,心中的焦虑和冲突消失了,潜意识也被看见了。
2、读《动机与人格》
《写在前面的话》
(1)引言中提到马斯洛是人本心理学或“第三势力心理学”最重要的发言人之一,第一、第二势力心理学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对本课程的预习你认为的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心理学分别指的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结合预习,我认为,第一势力心理学——行为主义:来自“人之初,性不善也不恶”的人性观点。因为人性不存在善恶,因此,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被训练的,就像实验室里的老鼠一样。代表人物是华生。这样的观点,直接击碎了人的自主性,人变成了动物或是机器。第二势力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观点来自“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观点,强调人的生物学本性。认为本我是被压抑的,超我是社会、道德赋予的规则,用来控制本我的动物性冲动,自我在中间起平衡作用。弗洛伊德出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是性压抑的时代,具备那个时代的特征,认为一切都是性本能。这样的人性观是黑暗的、悲观的。马斯洛的人性观来自“人之初、性本善”,认为每个具备高贵、自由、尊严和自主性。他的重大贡献: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不仅承认人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认为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也成就了社会的最大发展。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2)试用无意识动机解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场中贪污了几个亿的处长的行为?
答:《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我只是偶尔看了几个镜头,为了这个问题,我去百度了这个情节:“处长攒了这么多钱,却一分也没有花,三个字令人印象深刻:穷怕了。”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穷就是一个人基本需要——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童年吃不饱穿不暖,生理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满足,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而消失,而是固着于这一需求,处长用钱来满足。他贪腐了几个亿,但是他却不花钱。根据P5“手段和目的”中认识论的原则,钱并非目的,满足安全感才是目的,钱,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3)p13,“我们必须记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他的障碍物和有价值的对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阅读环境这一段内容并举例说明。
答:我的理解是:不可忽视环境对动机的影响,但又不能夸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环境、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力很难改变,人,却是主观的,是自由的,是可以自控的,应该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动机与环境的关系:动机有一部分必然与环境和文化有关,但又不全是。这是因为,人在环境之中,不可脱离,不易改变;但人又是自主的,能够拒绝部分环境的影响。举例:一个孩子想买一双鞋子。鞋子就是他创造的有价值的对象。这个对象,被他赋予了价值,比如父母对他爱,他被同学尊重,被看见……这是主观的。妈妈没给买(也许是没钱或其他客观原因),孩子解读这个障碍物就是妈妈不爱他。不满足他的需求。但事实也许不是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需要和障碍物,赋予价值,也就是他的心理现实。不同于实际情况,是他自己专属的心理现实。
(4)你怎么理解无动机的行为?
答:无动机的行为主要是表达性行为。如一个人的微笑。一个人挺胸昂头的动作。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5)基本需要的层次有哪些?
答:基本需要的层次主要分三大块,一种是生理生理的需求,属于低级需求,优势需要;一种是爱与归属被尊重的需求,属于高级需要,应该在低级需要被满足后,人就产生了高级需要;最高境界是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人都停留在第二层次上就满足了。
(6)它们之间有一种什么动力关系?
答:低级需要满足后,就有高级需要。低级需要如果被满足,人就会追求高级需要。满足和匮乏都是需要的动力,比如安全感,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过分满足,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愿意停留在舒适区,成为“啃老族”;安全感匮乏,就会对世界充满恐惧,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满足安全感的需要,而不是经常说“不要你了”或者情绪喜怒无常,用安全感来控制孩子。只有满足了安全感的需要,孩子才会有求知的需要。否则,孩子为了寻求安全感,就会把能量放在讨好大人身上,不会产生高级需要。
(7)从需要的层次理论解释:为什么纪律严明的班主任更受学生(中小学生)信赖?
答:P24:“……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出人意料、无法应付、混论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险的事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在这个世界里,无论遇到了什么情况也会有强大的父母或者保护人使他免于受难”。纪律严明的班主任会在班里建立秩序感,会主持正义,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就像一个极度混乱的国家,人们都渴望一个独裁的君主来统治,都愿意顺从听话,因为独裁的君主建立的严苛的秩序感,也能够给国民带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被满足了,学生就信赖老师,因为学生相信,老师会用纪律来主持正义。
(8)一个需要必须百分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吗?
答:不是这样的。满足一部分,也会出现更高的需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不要受困于低级需要,而是要朝向高级需要。避免低级需要成为优势需要,停留在舒适区。意识到需要的复杂性,为高级需要留出空间,即使目前生存需要没有满足,仍要学习。必要时,降低低级需要,将能力聚焦于高级需要,超越低级需要,反而能解决低级需要。比如,虽然吃不饱饭,仍求知读书,最后考上了大学,找到一份工作,满足了低级需要。更理想的结果是,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自我价值最大化,反过来低级需要就不算事了。
(9)怎么理解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人会变得功能自主?如果这些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会怎么样?
答:高级需求经过长期的满足后,人就会实现功能自主。功能自主就是,长期满足了一种需要之后。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不会退行到那个需要。比如。如果一个人的被尊重的需要长期被满足,即使现在有很严重的不尊重他的现象发生,他也不会退行回去,追求被尊重。
如果这些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固着在这些需要上,形成创伤,人也容易在这一点上特别敏感。
3、读《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一章,比较马斯洛和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何异同?
答:(1)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倾向决定论的,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几乎无法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因为是根植于觉察不到的潜意识的。马斯洛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有自主性的,PIII“我们已成为自我进化者,进化意味着选择,即挑选和决定,而这意味着价值”不仅承认人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倡导人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2)弗洛伊德认为人本能是“本我”,需要“超我”约束,用“自我”来平 衡,人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平衡。认为人看不到潜意识,本质上是悲观的。马斯洛是乐观的,PIII“人类有趋向健康、 创造和自我满足等更高层次的内在需要”。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
(3)弗洛伊德认为现在的行为由过去决定,而不是由人未来的目标决定;马 斯洛恰恰相反,认为现在的行为由未来的目标决定,目标就是“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可能。
(4)弗洛伊德认为行为背后的动机隐藏在潜意识中,人们成了潜意识的奴隶,因为是医生,弗洛伊德更多基于生物学对人性的看法。马斯洛不仅关注人的生物学本性,还关注社会属性(爱与归属、被尊重、自我实现),指出了人的动机来自需要。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是黑暗的,是病人,是冲突的,都需要治病,马斯洛却认为是明亮的,高贵的,有尊严的,自由的,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