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好些天翻看抖音,只为我一个叫沈巍的上海拾荒人,沈大师火了。这个喜欢捡拾废品的上海男人,对着别人的镜头谈古说今、引经据典,思路清晰且表达明确,视频被传上了网络,然后他就成了网红,成了大师,成了很多人膜拜的对象。我想开始他很享受“你懂我的感觉”,随着时间和“红”的程度推移,现在他恐慌了,疲惫了,对着媒体的记者,对着无数的镜头,他反复说不想红,不要捐助,劝围观的人散去,嗓子都哑了。
有人分析了一下他的走红,比如衣衫褴褛的形象和思考社会的责任感、捡拾废品境遇和饱读诗书的自信,流离失所的经历与谈吐的从容,都给人强烈的反差,甚至他的声音也是清亮悦耳但不锐利,富有魅力。这些可能都是他被人追捧的原因。他对着镜头聊稻盛和夫、《左传》、《战国策》……历史地理现在时事,各类知识点随手捻来,这与常人眼中的乞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另外关于上海名校、公务员等等标签在身,更显沈大师为异类,现代网络传播性以及公众好奇心等等诸多因素沈巍迅速走红的原因。在现在这个网络社会,这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他过了20多年的平静的、拾荒加读书的生活,突然就转化成热闹的、崇拜加互联网的生活。他被人消费,被人换了流量,而且,他自己也意识到,他的邻居,以及栖身的小区的管理者,甚至警察和城管,都不可能再由着他这么生活了。所幸沈先生意识了这一点,并且试图恢复以前的生活。
说沈巍是“大师”,我都没弄懂他是哪方面的大师,有说他是“国学大师”的,这个称号挺Low,说出去都臭街了,我觉得显然不符合沈巍的身份。还有人说他是“流浪大师”,大概是形容他算流浪汉里最有学问的吧。反正,不管是什么“大师”,有了这个名号就可以膜拜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乌泱泱的人群包围了沈巍,这里面有人是真喜欢,有人是可怜他,有人想靠他赚流量挣钱,还有人恐怕是集体无意识,就像街上有人打架,围观看个热闹。你说你图什么?有工夫去买本稻盛和夫回家看看,比这也强啊。当然,给一个人贴标签,是让他迅速走红的好办法。先不管准不准,Low不Low,贴上再说。金钱和互联网结合,带来了好多势利眼。
媒体和他本人透露了沈巍个人的身世,小时候沈巍在和父亲交流的时候,违心地选择了审计专业。这样的事情估计每个人都遇到过,在父辈强权的压制下,做出了不情愿的选择。二是在工作之后,坚持收集废品。这一次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不能上班,比如离开家庭。其实他内心中并非没有抱负,他说自己想去成都,喜欢诸葛亮出将入相。只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他更加专注于现在的生活方式,内心深处的梦想已经被主动掩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这zf追求经济发展,追求生产总值,个体无节制追求物质享用的年代,已经极少有人提出或践行极简的生活方式,别人眼中看到的是沈大师的愽学,老农我欣赏的是沈大师极简的生活方式。另外就是沈巍给我的真实感,他不做作,不违心地在公众面前表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也把这世态炎凉看个通透。如果灵魂无处安放,让它流浪也好。
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追求和嗜好也不同,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属于个人的东西被放弃,被遗忘。沈巍的嗜好是读书,捡破烂是他想要传达社会人的一种理念,像他自己说的“不是因为穷而捡破烂,而是因为捡破烂而穷”。也许,这种坚持太出乎许多人的预料了,甚至会颠覆很多自觉正常人的三观。所以他不能再上班,还被送进过精神病院。所以这次他一露面,就让很多人有了一种异物感。可不要忘了,这只是小众的、个别的一种活法而已。大众不可将自己对事物、对人生的认识强加于他,也包括“大师派”们的贴标签、送温暖和漫无目的的崇拜、试图商业化的吹捧。
不要逼着他做什么了,放过沈巍,就让他成为一个存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不伤害别人,就让他们成为一种存在又如何。所谓宽容,就是能接受存在的多样化,即使自己觉得不是那么正常。说句实话,在内心里,我还是十分希望沈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今后依旧过自己的生活。好不容易又冒出来一个“野生”的网红,还是让他保持自然状态的好。实在不行,比如有人管了,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拾荒了,我也希望他能换个方式,在网上多讲讲他看的书,说说他悟出的道理。水平不水平的单说,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许多人只爱钱不看书的。他们对蹭热点跟风,要比对获取真才实学敏感很多。
我想沈先生再也回不去了,如果他仅仅是暂时的热点,就让它慢慢冷却下去吧,留给社会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物质的尊重影响,也算是大大的善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