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傀儡提到“傀儡”一词,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是提线木偶还是清朝的末代皇帝?
在中国古代,最早造出"傀儡"这种东西的人叫"偃师",那时傀儡的名字叫"倡者",本意是会唱歌跳舞的人。而今天我说的傀儡,却不是指受别人控制的人或木偶。
我说的傀儡,是一种食物。一种北方人喜欢的面食,尤其在山西、内蒙一代广为流传。据说这道面食,既禁饿又美味,还是当年红军打仗的军粮呢。
我的姥姥祖籍山西,很会做炒傀儡。姥姥做的傀儡,色泽艳丽、咸鲜适口、外酥里嫩、满院飘香。每次我都能吃两大碗,撑得直挺挺躺在炕上直哼哼。
傀儡的做法很复杂,也很考验手艺。我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一点,但终究不得要领,总做不出姥姥当年做的味道。
做傀儡时,先要选几只小一点的土豆,洗净去皮,切成骰子大小的丁,放在水里,加少许盐,煮到半熟,然后在上面撒一层白面和玉米面混合好的面粉,也可以用莜面。
撒多少面粉呢?这个比例很难掌握,完全凭经验,或者说凭手感。面多了吃起来面嗡嗡的,粘牙,面少了全是土豆,也不好吃。只有土豆、水、和面粉的比例正可好,才能做出软硬适度、口感极佳的傀儡。
为什么要用小土豆呢?姥姥说,大土豆留着炒土豆丝,小土豆做傀儡口感更好。撒上干面之后,略微蒸几分钟,看着水咕嘟咕嘟地冒上泡来,就拿起一把大长筷子,顺时针迅速搅拌,把土豆、水和面粉搅到一起,搅拌成面粉包着土豆丁的颗粒状。锅底如果能剩下一点干面粉,就说明成功了。
如果搅拌完成,颗粒很大也很粘,还粘在锅壁上,说明水多了。把搅拌好的颗粒盛到一个敞口的盆里晾着,开始准备炒料。葱姜蒜必不可少,尤其是蒜末,越多越好。
如果喜欢吃辣,切一点小干辣椒圈,红红的,圆圆的,看着就食欲大增。对了,还要准备一些干花椒,这味料也很重要,提香全靠它了。傀儡晾凉需要一点时间,姥姥的经验是,中午睡醒午觉就开始做,三点晾到六点,凉透了,正好可以炒。
炒傀儡之前,我家都会先做一锅酸辣鸡蛋汤。我感觉傀儡和酸辣鸡蛋汤是绝配,一干一稀,一软一硬,一鲜一香,不能说了,我的口水要下来了。
言归正传,开始炒傀儡。油要比平时炒菜多放一点,热锅凉油,先下花椒,花椒炸出香味,变了色,用笊篱捞出。
为什么要捞出呢?花椒吃到嘴里,会很麻,我们取其香味就可以。捞出花椒,下入小干辣椒、葱姜蒜末,葱末一定要留一半,留到出锅前再放。葱姜蒜煸香,端起锅晃一下,让油铺满锅底,然后倒入傀儡,迅速翻炒。锅中的颗粒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饭铲的控制下跳舞唱歌,也许这道美食的名字就是由此得来的。
翻炒三到五分钟,待到香味四溢的时候,就算炒好了,然后撒入余下的一半葱末,继续翻炒均匀,如果煮土豆的时候放的盐不够,这时还可以加一点盐。大功告成,黄灿灿的颗粒,点缀着红红的辣椒圈、绿绿的葱末,任谁都会垂涎欲滴吧。
那就开吃。我每次都是找一个大号碗,用饭铲盛起满满的两铲傀儡,拿起小勺舀一勺送人口中,酥脆软糯,唇齿留香,幸福感顿时爆棚。炒傀儡的另一个绝配,就是蒜蓉拍黄瓜,特别是姥爷自己种的那种粗短的白黄瓜,又脆又甜。
一口傀儡,一口拍黄瓜,一口酸辣汤,再来一口冰镇啤酒,天哪,简直不要太幸福,这小日子赛过活神仙。后来,炒傀儡,被人们进行了改良,不再只用土豆,而是选用了多钟食材,比如芹菜、扁豆、平菇等。做法也进行了改良,直接用蔬菜丁拌上面粉上笼屉蒸,蒸熟了再炒。可我还是最喜欢吃姥姥教我的那种用土豆做的傀儡。
如今,姥姥姥爷早已离开,但炒傀儡的味道,依然停留在我的心里。每次吃到这道美味,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