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突然发现,不少人好像快把“资产配置”四个字玩坏了。
社区上一位朋友晒出的投资饼图,近30万资产,火力很猛地全部集中在二十多家P2P,收益近14%。他也意识到如此配置不妥——应该再继续投新平台,目标将钱分配到30家P2P。
对工薪族来说,30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却已经足以展示出配置的魅力和有趣之处。
坐拥同样一笔钱,如何排兵布阵、谁做前锋、谁是后卫、谁是守门员,抑或全员冲上火线打战,结局会有何区别?
答案是,天壤之别。
那么,所谓配置是不是一门讳之莫深的玄学?其实,有三个简单又好用的方法,能让你的资产有效互补,相亲相爱。
01 长期+短期
先说明一点:这里说的长短期,不是指你买的时间长就叫长期,持有时间短就是短期,而是由投资品种本身“天性”所决定。
以P2P为例,项目周期多数集中在1年内,从时间标尺看顶多就是中短期的固收,你就算循环投了50年,它依然是中短期。
所以说,刚才那位全仓P2P的盆友:哪怕你投了100个平台,所有粮草照样齐刷刷地趴在同一艘时间小船上,一叶孤舟陪你在茫茫大海上荡啊荡。
这就把资产配置的路子走歪了,不仅有风险,还错失了让它们发挥更大效能的机会。
再说,能有条不紊管理好100个平台的投资账目的人,我都敬你是条好汉。你想呢,一个个平台光登录一遍就要消耗半天,更别提兼顾回款时间、防止资金站岗、跟踪安全性等各方面,把你折腾得七荤八素完全不在话下。
02 固定收益+波动收益
比如我自己,投资盘子里的大块围绕P2P+基金定投,占比70%以上。
当然,可选择的品种不少。
常见的固定收益产品,包括银行定存、国债、票据理财、货币基金以及网贷等等。
而波动收益(也叫权益类)产品,典型代表除了基金,还有股票、黄金、期货、虚拟币…
从长期看,波动型产品比固定收益挣得更多。之前我聊过,越是强波动的金融品,越需要时间填平锯齿状的裂缝。时光滤镜的柔化效果可比美颜相机厉害多了,谁都不想被忽高忽低的走势图扎心,定投就能以“分批进场”的从容姿态,完美地实现预想。
细水长流个3-5年,多少能尝到甜头。
关键,要按得住躁动的小火苗。
再往下细分,固定收益权衡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三者,各有侧重地分流。基金定投可以大小盘指数为主,朝阳行业、精选混合等个人口味为辅,DIY属于你的基金组合。
总之降低关联性,以此绕开同涨同跌的局面,不然和跳楼机似的,太刺激了谁都hold不太久。
03 手抓黑天鹅+脚踩灰犀牛
(怎么画面有点儿搞笑…)
中国乃至东南亚,人们的整体投资风格至今仍较保守。
你看邻居日本,家庭中存款类资产超过了一半的比例,保险和养老金储备紧随其后,单单这两项就占据了近80%,股票投资仅有9.5%。
以个体而言,担心意外、担心养老,这些肉眼可见的危机最牵动人心。
But,许多人忽视了习以为常的“灰犀牛”风险:钱是会贬值的,人是会变穷的,生活是不能只求温饱的。
往大了说,如果个人和组织机构的钱只集中在房地产、储蓄、债券等,对个人,对国家经济都没有太多的益处。
我们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活着”,对吧?
因此,构建钱生钱的管道,就是相当重要的小目标了。过程会比较漫长,甚至有难熬,但它是收益时间长、半衰期长的事情,值得卖力投入。
04 走钢索的投资者
爱因斯坦大爷曾说过一句鸡汤,让我瞬间觉得他足以进军金融领域: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从投资角度,包含两重意思:
1、金钱应是流动状态。
2、想持续前行,首先得保持平衡。
买长期好还是短期好?买波动好还是固收好?买新好还是买旧好?每个决定都充满形形色色的矛盾,A说的没错,B讲的也挺有道理。
本来么,人生就是体味矛盾的过程。更何况不确定性那么多,万一失足踏空 ,还要啥自行车?
配置是门平衡艺术,它并非比谁家花式玩得酷炫,谁买的品种稀奇。最要紧的,大方面别走偏,搭好不同维度的框架,基本能赢8成以上的投资者。
只要骨骼经络健康,还能经得起磕磕碰碰。一旦伤筋动骨,麻烦往往来势汹涌。
走钢索不见得危险,躺在床上不等于安全(连出门还有被撞的危险呢),既然不能停下脚步,那事先铺好松软的气垫、看清前方的路、再系好安全绳 ,会让过程更轻松也更有趣。
最后,简单回答个小问题。
有朋友之前问我:“我想投资XX,可得掏光积蓄,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件事必须榨干你的最后一分钱才能得到,很可能到手后,你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不是踮起脚,不是跳高高,而是爬到高处、全力跳起才碰得到的那种哦。
理由很简单:
第一、你没必要把自己陷入窘境。
第二、咬紧牙才决心去做的事,最好别太多。
这两条同样适用于生活。
以上,祝我们走钢索愉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