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和他人的互动模式是什么样的,今天带着这两天对于评判同学的觉察,发现了自己内在是怎样工作的,怎样达成了对人的评估。
因为这次上课只有5、6个同学是熟悉的,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同学,这给了我大量的去好奇一个人的机会,在这两天中通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发现自己随着接触的深入,感受一个人会有不同的面相,而表面的、初次的的印象和评估并不是这个人的全部。
对于会评判别人,很多时候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得对别人做出评判,而这种评判没有被觉察,评判后对对方的评估赋意,还被作为一个看待别人的标准被运用,不知不觉在自己的意识中,他就是我评估和赋意后的样子,我也相信那就是他真正的样子。
其实那是我想想他的样子,我诠释出一个他,用我对于对方的语言和他的一些行为,根据我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模式,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子,这影响了我的人际交往。
当一个人的语言触动到了我的开关,一般会用以往的模式回应,或者感觉我是在成长的人,我知道你这个样子,是因为你经历原生家庭的教育,求生存的需要,慢慢才导致你现在的行为和表达风格,我要理解你,但但但,有时候我就是自动化的反应。
例如对于别人给我一句建议的话:
我基于我的价值感赋予了它意义,他这个人不太认可我,他在教我怎么做,让我感觉我的言语和行为的不够好。未作出针对当下情景的考虑,也没有像他的意图是好的还是坏的,直接用以往模式赋予这句话意义。
对于赋予意义的感受的感受,基于平常你对特定感受持有的接纳程度,通常下一步就要选择防御,如何应对呢?
共4种:投射、否认、忽视、扭曲
无论我现在哪一种,都是求生存的目的,我通常选择忽视或否认感受,这时候规条会形成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防御的方式我感觉既不违背道德观念,也是我使用过的,那就可以了。就会决定我接下来会回答对方/什么评论。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大脑里,就是一瞬间——嗖的一下,根本不容易被发现,被分析,通常都是自动化反应,来自以往的经验,而我要做的事觉察,在听到对方的话,暂停一下,仅仅向对方核对自己看到的表情动作,听到的话,核对她的意思是自己赋予的意义哪样嘛,如果不是,请她再表达一次。
我要带着觉察去练习暂停,核对对方的意思,一致性的表达自己。
课堂上安娜老师刚好讲到互动要素,自己也刚好对这个课题有觉察,带着问题体验了一把,安娜老师做了雕塑,小组中也分享了很多我的感受和疑惑,助教和小组同学也分享和反馈也丰富了自己看待互动要素的面相,感恩今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