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泡知乎,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你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这句话,非常切中自己每日思考的主题。这句话的由来是基于同样是姑娘,差距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而产生的。
基于这句话的理解,也就不自然的希望能够关联到工作生活中去思考。真要仔细一回味就会发现:
大部分时间,我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都是随机的。
早上醒来,我们喊着要去上班,到了公司,我们忙着处理邮件,忙着开各种会议,忙着回复各种消息,下班回家,忙着赶路,忙着吃饭,忙着刷朋友圈,然后就是忙着睡觉,周而复始,形成一个疲于奔命的闭环.
duang!这句话出现:
我们这么疲于奔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啊,为了什么,跳出来review一下这每天的忙碌,大部分是惯性的,被动的在奔跑,但却又没有奔跑路径,没有目的地。一切不过是被奔跑罢了。
即便是:我们学会分享,我们学会总结,更多内容的生成都是先有实践,后有整理的。更或者说,这更多的也是自己惯性拼出来的。
如此,跟文章中的小姑娘的问题一样,只不过是可以变化一下人设:
同样是工作,为何有人出众,有人出局呢。
真正的差异在哪里?
我认为核心就在于对于注意力的投资模式不同。
一种是基于计划的注意力投入逻辑。一种是基于惯性的注意力投入逻辑。
在基于计划的模式中,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所有投入的注意力都是在为解决问题。我们有明确的问题,也就会让自己有清晰的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投入,寻找更佳合理的解决问题路径,最终收获的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新能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而惯性的模式却大有不同,一切都被惯性所触发,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动而行,自己作为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展开。如此,就真应了标题的那句话:
我们惯性做的这些事,把注意力打散 回邮件,开会,刷圈子,最终到底是在收获什么。
我们投资,都知道会有利息收益,而我们投入注意力,也应该收获能力收益,在惯性的世界里,其实是在挥霍自己的注意力资本。
每当忙碌一天的时候,真的要多想想:
今天忙碌一天,收获了什么。又或者说,是不是该计划一下:明天要解决什么问题,收获解决什么问题的能力呢?
一旦学会持续规划自己的注意力,尝试学会在投入产出中作出基于能力收益的持续选择,就掌握了收益复利的成长模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