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你想让别人变成你希望的样子,你就多给他们贴“正向标签”,也就是多表扬他们,这样就能从他们身上,激发出你想要的特质。同样,“逆向标签”同样可以摧毁一个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许都听过这句俗语,知道恶语的破坏性,但坏的标签,有时比恶语更伤人,标签表面上人畜无害,但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常深的价值评判,同时对一个人“自我认同”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最熟悉的反例就是,被夸“聪明”的小孩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挑战,天之骄子的不败神话因为“避战”得以延续。
在陈海贤的发展心理学课上看到,“贴标签”的行为,其实是人类为了节约认知资源,慢慢“进化”出来的能力,有限的认知资源,让我们不可避免地给别人“贴标签”。
其实,绝大部分人在和人交流时,都没有把自己放在对方所处的情景中,所以说人很少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就是因为这样,才会让沟通显得很累,为了节约认识资源而只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判断去做决策,“标签”就顺势产生了。
“你这人怎么这样?”“我觉得怎么怎么”这些“标签化”的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态度宣泄,并不是我们随意就要接受的,它的后果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易预测的。无法去左右结局,为什么不再开始时就未雨绸缪呢?谁又知道自己的好心好意不会矫枉过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以,不描述自己,不轻易评价别人,不用“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说话,是对自己和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在我看来,拒绝标签,不认同标签的概念,就是不屈服和乐于接受变化,就是敢于抛弃“枷锁”,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