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8月19日
《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特别感谢送书给我的大琴,这本书,在很购物平台处于缺货状态,原来,我捡到了宝贝。)
最开始读,不知是理论太多,还是大多数理论、观点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不太吻合,有点儿小小的失望,毕竟,每个语文老师对于漪老师的期望是特别高的。读着读着,一些文字,突然,让你眼前一亮,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不由自主,让你爱不释手。看完后,内心是欣悦的!
总的来说,于漪老师的这本《语文教学谈艺录》,体例非常清晰,章节层次特别明朗。主要围绕语文课程讲述了12章,每章又各有偏重,内容里有理论有实践有方法,读起来有趣有味又有道。只不过,对于我这类读者的教学实践的话,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其真味,毕竟,个人造诣有别。
接下来,分章节,以“摘录+思考/收获”的形式进行。
第一章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课堂
第一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本节出现的书籍梳理:
列宁《论民族自决权》
吕叔湘《人类的语言》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讲究实用。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P3)
第二节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春秋榖梁传》;《论语·尧曰》;《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还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具有自然代码和文化代码的性质,有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P5)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装载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装载着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P6)
第三节 纵向继承,横向借鉴,从生活中汲取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宋史·文天祥传》;范开《稼轩词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熹《朱子全书·童蒙须知》;袁枚《随园诗话》;《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韩愈《进学解》;苏轼《东坡志林》;李沂《秋星阁诗话》
1.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读书、作文均注意自我心灵的塑造,注意培养完美的人格。
2.熟读精思。阅读文章强调熟读,反复诵读;强调学思结合,精研,精思,晓其义,识其神。
3.勤练。学语文重视实际训练。
4.博览。古人讲究广为涉猎。
纵向继承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吸取其精神实质;横向借鉴最重要“以我为主”,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主;要做到“出新”,要重视从生活中汲取。(P7-9)
第四节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实用而多彩
母语教学,注意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教学生学语文,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P10-11)
于漪老师在第一章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定论——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课程,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在教学时,做到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其语感、发展其思维,同时,在他们心中播下做人的种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这一章,理论较多,对每个语文教师而言,没有理论建构和支撑,不明确语文教育的性质观,不把握好语文教学本质,不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不学会纵向继承、横向借鉴、从生活中出新,恐怕是寸步难行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课程
第一节 以语文智育为核心
对语文智育要有完整的认识,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功能发挥到有效,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写字与阅读文章的关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字识得多,写得正确,不仅反映了语文水平,也反映了文化水平。教学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2.阅读教学中学好课文的问题。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机结合,既让学生整体感知,又能对精彩局部含英咀华。好的课文熟读精思,能构成文化素养。
3.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问题。语文知识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条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和结果。
4.作文问题。重读轻写,支离破碎地读,背诵模板,都不可能真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写的问题,不通过一定的数量积累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
5.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问题。要紧扣读、写、口语交际进行训练,抓住倾向性的不足之处具体指导,自始至终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P15-17)
第二节 融合德育和美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伏尔泰《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德育,尤其是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美育,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学科进行德育、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训练另搞一套,而是要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紧扣语文学科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培养语文能力。(P18-20)
第三节 培养素质与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在训练语文基本功时,塑造做人的素质。
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培养学生读写与口语交际能力时,有意识地培养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等,让他们积极思考,学会思考。(P21-22)
第四节 讲求综合效应
读写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全面培养。不能忽视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有教育作用,挖掘课文的特点,文字技巧与思想情操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既要有语文能力的侧面,又要有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二者有机地和谐地统一。
教育性教学以育人的高度,从教师的崇高职责,从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出发,要求语文课程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P23—25)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智育、德育、美育为一体的多功能育人课程,做好三育,达成教文育人的综合性效应。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强调智育,在智育上,又只是为了知识点而知识点,语文知识重于语文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一以贯之,阅读教学对部分课文的忽视甚至是轻视,忽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作文教学更是避之不及……至于美育和德育,素质与智力,有时候,因为不够重视、没有具体了操作之法、不愿意实践而被抛诸脑后。然而,回想我们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后期有着关键作用的,恰好是习惯、智力、能力、素养!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第三章 为课堂教学创设师生交融的佳境
教学就是在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得活动和教材(教学的依据)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P27)
第一节 树立“体”的观念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知识、能力、智力、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举了《晋祠》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所安排的训练点和训练目的)。(P30-36)
第二节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教育家赞科夫说:“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
每个学生具有个人特点,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智慧、性格结构、长处、不足、潜力、发展趋向、语文能力、学习方法。这些,教师都应了然于胸。
尊重他们学习中所花费的劳动是增强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学习艰难之际,花费了许多劳动而未获得预期效果时,出现差错时。)
语言文字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掌握它,必须靠自身的努力实践。(P37-39)
第三节 教师为“学”而“教”
考虑教学内容、怎么教,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P40-41)
第四节 每名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发光体”
课堂教学的构成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换成网络式、辐射型。(P42-45)
第五节 教和学和谐互动,美寓其中
1.紧扣教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教材为媒介。
2.把握重点。视教学目的、教材个性而定。(举了议论文《事事关心》的例子,议论文难在字句里寓含的深刻道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性)
3.抓住学生疑难之处。
课堂上,师生互动,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恰当,克服舍不得时间、不相信学生的思想障碍。(P46-52)
第六节 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
教学起始,学生闷头一棒,怎么办?不一味压制,抓住时机,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无论有怎样的不同意见,教师一不能晕头转向,二不能顶牛,要热情对待,因势利导,三要保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故意和教师较量,怎么办?教师要清醒认识到:一是学生绝非故意捣蛋,而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二是对学生求知的语言和行为要真诚地鼓励,对他们意见中合理的部分要充分肯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知识、有思想的,增强进一步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三时和学生迟平等态度,共同探讨问题,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获得启发,获得借鉴,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课文完全持异议,怎么办?首先,不能急于下课,草草收兵,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充分发表出来;其次,要面对全体学生,活跃大家思维(细枝末节问题,个别解决);第三,教师要科学对待,实事求是,和学生交流不能把自己包装起来。(P53-55)
在这一章中,学到了许多以前未思考过的点儿,比如,教材逻辑结构与教学过程结合寻求最佳结合点,把知识、能力、智力、思想情感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忽略了抓住学生充满个性的发展趋向、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时,对学习艰难、付出多回报少、犯错的学生,关注不多不持久;教学时,在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习方法等方面思考得较少;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网络式、辐射型关系的建立不完善;议论文教学时,句段间逻辑关系的建立,道理的体悟等,有宣讲之嫌;当然,驾驭课堂,应对课堂问题,处理艺术上,必须得修炼和反思!看于漪老师的课堂,有理论做支撑,有思想的触发点儿,有方法可借鉴,真好!
第四章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既有纵向的整体性,又有横向的协调性,更有三个维度的交融性。
第一节 多目标导致无目标
每节课的目标就是课程总目标、学年总目标、学期总目标、单元目标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研究教材,研究课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
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两个维度:1.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要达到的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德育与美育方面熏陶的要求。两个维度融合,方法指导渗透其中。
制定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有操作性。(P59-61)
第二节 重要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个性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独立思考、读懂教材、适当借鉴
1.通观全文,整体把握。先弄清楚基本框架,重在仔细地梳理;然后探讨文章的中心内容,同时把握写作特色。
2.重要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个性。一要抓准文章的基调;二要抓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三要通过比较,把握特色。(P62-67)
第三节 研究学生的实际
1.前提是牢固树立目中有学生的观点。牢牢把握教材的实际,吃透教材;学生的实际,了如指掌。
2.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
3.要审视学生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的方法:望(目测,课内外察言观色);问(作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谛听学生朗读、背诵、说话、讲演);阅(阅读各种语文作业和其他书写材料);材料跟踪(根据学生的学习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研究发展变化,了解他们的特点)。
4.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善于发现和理解)(P68-72)
第四节 减头绪,削枝强干
1.要舍得割爱。教学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
2.突出重点,确定难点,不面面俱到。
3.舍弃难点,化繁为简。(P73-76)
教学目标,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节课目标的确定不是单一的、分裂的,应该顾及课程、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在以后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研究学生的当前语文水平、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生的实际等。当然,教材里文章得个性特征得牢牢把握才行,文章不同,情感基调不同,教学目标也该有个性特征的体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还得注意可操作性,这里就考验我们对行为动词的把握了,这是让学生准确行事的关键点儿。
(未完待续……)
跟着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浅思一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