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湾
幽静的古街透出一种安逸和祥和,细雨中让这个古街多了几分清新。离开喧闹的都市,把身心融入到古朴的小山村,让人多几分遐思和惬意,生活原本是那样简单。
这是一条石板铺就的小街,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俗称“石板街”。街巷纵横交叉,长达1140米,路面用4560余块花岗条石铺成。是明月湾古村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每到雨季,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固有雨后穿绣花鞋之说。
走在这里,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小街的建筑透着历史的痕迹。虽然有的门脸已破旧不堪,丝毫没有影响欣赏兴趣。锈迹斑斑门扣手,让人更多想要了解门里面的内容,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这里的故事慢慢打开……
故巷人家
古朴的明月湾让人有种诗的意境,千年古村像历史的活化石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古村过往历史。
明月湾,有诗一般的名称,是画一样的村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她源于绝代佳人西子的传说。她披着神秘的面纱,一隐就是千百年岁月。轻轻揭开封尘,慢慢撩去面纱,推荐给有缘前来的朋友和她相识。她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街巷,也没有城市里文人雅士的亭台楼阁。她土生土长、娴静、淳朴、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村墟篱落。她能滔滔诉说千年奇遇,也能把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娓娓细说。
这里有黄氏祖籍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統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还有吴氏家族的一处老房子。屈指算来已有800多年历史了。一代代的繁衍生息,见证了吴家有耕田立身的、从事商贸经营的,虽未见有人当过大官、只是寻常百姓而已,但始终保持着简朴礼让的家风。
一个个门庭里都有一个平常故事,就是这些平常故事,传承了千百年来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
他们幸运的被保留下来,让我们今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个珍贵的历史,我们感谢这里的人们一代代守护着古巷。今天这里的人们依然和历史的活化石共处一街。
古巷里的廉吏
明月湾小巷,在一个邓氏祠堂里,有一位古时的廉吏事迹展示在这里。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肃然起敬。廉吏的过往经历像一面镜子展示古时做官的楷模。尽管离我们很遥远,但廉吏的精神还是让我们多了些亲近。
展厅里的文字和实物让我们认识了他——暴式昭。
他的廉吏是这样介绍的:暴式昭(1847~1895),字方子,河南滑县人,清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1885~1890)在太湖厅西山甪里巡检司任巡检官,是历代少有的廉吏。祖父名大儒,与俞樾(曲园先生)是道光三十年的同榜进士。暴式昭初任江苏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励,非其所应得一文不取,生活与贫民无异。还禁止赌博、娼妓,禁止吸食鸦片,得到巡抚谭钧培的赏识,提拨为军机处存记。丧母辞官,后于光绪十一年回到苏州,任太湖厅西山甪头司巡检。
暴式昭到西山后,为官更加清正廉明。巡检是最小的官(从九品),薪俸很低,生活也更清贫,他说:“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子计温饱哉!”当时西山有典当商三家,每年都要以保护费的名义向巡检纳钱三百六十千,暴式昭把这笔钱全部捐给西山
当时苏州知府魁文农为满州人,贪贿渎职,对暴式昭的行为很是嫉恨,且暴式昭遇事多有主见,因此被上司看作是“情性乖张,作事荒谬”,多次遭到上司的训斥。光绪十六年春,外地人纷纷到西山放蜂,对西山的花果造成了很大危害,暴式昭于是下令禁止外地人来西山放蜂。苏州知府知道此事后非常恼火,虽经俞樾多次说情保全,暴式昭还是在光绪十六年十一月被革职了。
革职后暴式昭断了薪俸,既无钱回河南老家,又无米下锅,只能靠附近甪里、衙里的村民接济度日,时值隆冬大雪,生活极其艰难。西山民众听说此事后,纷纷自发地冒雪送米送柴等物到暴式昭家中,一月之中,有七八千户共送米一百四十多石,鸡鸭鱼肉等不计其数,轰动一时。
虽然时过境迁,这里的人们依然纪念他。假如我们现在的干部能像暴式昭一样有多好。尽管现在也把这里作为廉政教育的基地,到底有多少干部能以他为榜样呢?
古码头
小巷深处有一个小码头让我们很好奇,不算长的码头却有点历史。
据介绍:该码头原系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白居易等历代名人由此泊舟登岸;明月湾人商贸湘楚,也于此挥手告别。码头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湾中旧堤及两岸塘埠且就倾圮”,村民集资重建。码头全长58米,宽4.6米,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颇具气势,依稀可见当年舟楫往来盛况。
明月湾古码头建成至今已三百余年,仍在发挥作用,鱼虾买卖,晾网补网,装货卸货,每天忙忙碌碌。从码头上面的石缝中钻出的两棵小树,也已长得有合抱粗,成了系船带缆和晾补渔网的天然工具。
明月湾人在众家地立了一对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立起十多米高的旗杆,杆顶用滑轮和绳子升降灯笼,每天晚上由更夫点好灯笼升上旗杆,作为明月湾归航船只的航标。到了清朝末年,高耸的旗杆却引来不少太湖强盗,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明月湾人商定一个报警办法,凡发现有强盗船要靠近明月湾,就降下灯笼,村民就有时间一起准备应付。
明月湾虽然是个小村,留给我们的历史遗迹却让我们了解了这里的过去。站在斑痕累累的花岗岩铺就的码头上,让人有种同古人近距离接触的感觉,好似过去和今天紧紧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