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未来见也。 嬖人 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上文节选出自《孟子》,以下不是译文,皆是随笔
鲁平公,即姬叔,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三十三任君主。他为鲁景公儿子,承袭鲁景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0年。他在位的时候,鲁国国力衰弱,当时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都已经称王。鲁国苟延残喘于列国之中。《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中有记载:“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国学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总的来说,鲁平公当了二十年的国君,没什么显著的劣迹或是建树。
但是鲁平公被世人所知的原因,就是在《孟子》中说的一个故事,也就是上文节选。鲁平公要主动去见孟子,但被身边的宠臣臧仓阻止了。之后,孟子的学生乐正子觐见鲁平公,问为什么不去见孟子。鲁平公听闻臧仓的话,说孟子办理母亲的丧事时用的棺椁衣衾,比办理父亲的丧事用的更奢华,因此认为孟子不贤德、不值得自己去见。乐正子解释是因为孟子在不同时期,贫富不同。最后,乐正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孟子。孟子说:“我见不着鲁侯,是天意啊!那个姓臧的小人怎能让我见不到平公呢?” 后来,人们就将拨弄是非、挑拨高间、造谣中伤、进谗害贤的人称之为“臧仓小人”,鲁平公也因此被世人所了解。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值得把味儿的是孟子所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行止,非人所能也。”鲁平公若真是一名求贤若渴、励精图治、心怀社稷的贤能之君,又怎会被臧仓所劝阻呢?在鲁平公即位的时候,其实孟子已经是贤名远播的了,且不论孟子是否有真才实学,鲁平公若是真有求贤之心、问计之想,又怎么会因为“棺椁衣衾之美”这种不痛不痒的小事儿而止步不前呢?相比后世刘备“三顾茅庐”之举,两者确实是天壤之别。后人认为这一切,都是“臧仓小人”作的妖。一个巴掌拍不响,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多“臧仓小人”,这和那些昏庸无能之君是分不开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