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跟孩子讲道理,越说越叛逆,可能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

有个网友在妈妈群里问:

“给孩子讲道理,他不听怎么办?”

此言一出,有不少家长们纷纷表示认同:

出门:下雨时越不让踩水,越往水坑里走,再说就生气,恨不得大街上就发脾气!

在家:写作业,就像慢动作回放,俩小时没写一页纸,咋说都不顶用!

本想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讲道理,但孩子就不听,难道是孩子耳朵出现问题了吗?

显然不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1、孩子的心理感知规律

当下雨天带孩子在路上走,孩子非要去踩积水坑,水坑不仅脏还隐藏着危险,这时候家长是怎么说的呢?

是不是第一反应会说:快出来!不要踩水坑!

然而,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天然地对动词 、名词、形容词更敏感,对“不要、不能、不可以”这一类副词敏感性极低

所以家长说“不要踩水坑!”孩子可能更关注的是“踩”这个动作!

你认为自己苦口婆心说了很多道理,其实孩子真正接收到的可能只有7%

这个准确的数字来自心理学上的“麦拉宾法则”,也叫“ 7/38/55定律”

7/38/55定律是指: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

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家长们在让孩子不踩水坑时,虽然心底里都是担心,但表情、动作、声音流露出来的却是愤怒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孩子不要踩水时,孩子接收到的93%都是可怕的情绪,而真正家长想表达的7%却没有被接收到。

同时,孩子一旦处于青春期,在面对家长可怕情绪的时候很可能产生顶嘴、或装作没听见等反抗行为,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2、自我独立性与信任需求

第二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独立性与信任感的需求。

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来”。

小时候他想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上学了想自己决定学什么兴趣课、什么时间上床睡觉、和谁做朋友。

这一切都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

然而家长总担心“孩子太小”总在试图替他做决定:

要求孩子晚上9点必须上床睡觉、规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甚至会悄悄告诉孩子在学校不要和“XX”玩...

于是孩子和家长就陷入了“拉锯战”,孩子越想独立,家长越抓得紧,家长越抓得紧孩子就越不听话。

其实,我们不能信任孩子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把自己无法接纳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

3、教育孩子实质上就是教育自己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

“难道就不跟孩子讲道理,不教他做人的准则了吗?”

我们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确的方法行事,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弯路。

但其实,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有很多种方法。而讲道理,却是下下策。

对孩子的教育,身教远胜过言传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孩子越成长越优秀,而非将他变成父母负面情绪的容器。

父母如果能放低声音,多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帮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孩子一定会还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此外,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知识,可以关注收藏我的信息哦~,每日更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