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全力以赴地为自己负责,在现世走一趟丰富的旅程,当一切遇见内化转为会直觉,我们终于收获最灵性、有觉知的自我。————《人的普遍智识》第七期第一场线下读书会 有感
读书会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读书原是很个人的事,但碰上一些读起来晦涩且富有内涵的书,却喜欢跟大家一起读,颇有一点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感觉。
读书会上各自发表读书的感受,一人一个视角,一人一点收获,最后一场读书会结束,莫名也能凑出一篇文章的图景出来,似乎确实比一个人看书思考的更有深度和广度一些。
仔细一回味还真有点意思,读书会哪怕结束了,心里也还会有一些回想,在心灵上还能再打几个圈圈转一转,这种感觉的美妙就有点像自己家的饭菜天天吃腻了,习惯所至,怎么着也换不出个新花样来,那不如组织一个野餐会,每个人都带上自己的拿手菜,竟也能凑出一桌天南地北的风味,胃口开了不说,大家一交流各自做菜的方法,回家说不定自己还能搞出个新的创新融合菜来。
建波老师主持,菲菲老师协助的《人的普遍智识》第七期第一场线下读书会在我心里竟也留下了这翻感受,到了当天晚上还生出了整理一下思绪的意愿,也是难得了。
读书会流程
因是第一期,8个人,就读一个致辞,内容仅5页,流程上做个简单自我介绍,大致了解一下各自来读书会的原由和期待,每人读一段原文,读完后讲一个自己读完这一段文字,印在心里的一个关键词。
改革、行动、妥协、协调一致、责任、预备课程、讨论、行动、转化、运用、实践、使命,主持建波老师把大家提到的关键词用各色笔一一记录在白纸上,呈椭圆形,读完5页纸后,这篇致辞的图景也跃然纸上。
这些关键词,就像一颗颗珍珠,每个人按自己喜好的方式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也会是很不错的一条项链。看着这张写了关键词的纸,大致也可以理解低年级教学时多用图景法,把知识画出来,孩子把知识的图景记在心中一本书的内容轻松记得,翻出书中任何一页来,他们都像是脑子里存储了照片一样,可以讲得绘声绘色。成人的我们总是试图找到逻辑去理解记忆大篇文字,反而儿时最简单的点线面体图片式记忆方法被我们扔了。
对应这些关键词,大家各自再回味或者再看文字三分钟,然后再逐一分享自己对这段致辞的感受。
有人总结原文观点,拆解原文结构;也有人单就某个触及自己心灵的部分进行分享;有人说我只是想听听你们怎么说,因为我真的还没感受;还有人补充此文作者生平信息以及写作的年代背景,也有人将书中观点延伸到当下这个时代的现状进行比拟,提出当下的困境,希望听听大家的看法。
成人读书会妙或许就妙在此吧,旨在交流,而非完成作业,有规划也有自由空间,相互尊重,彼此看见,以期补足书作者想要呈现的思想全貌,帮助我们现下的生活。
本次读书会原书内容概要
回到家,闭上眼回忆了一下建波老师纸上的那些关键词,竟然也能大致复述出原书的内容概要。以下凭记忆整理:
华德福学校是一个真实的文化行动,目的是革新我们今日的灵性生活。我们应该考虑到所有事部内部的转变,整个社会运动最终必将回归灵性,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关注人以及人类整体本质,但我们需要达成妥协,与国家现行规定,与现行宗教或本地文化习俗去做妥协,将矛盾的力量协调一致,我们顺应当下与理想的差距,但不断朝向我们的理想而努力。
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我们每个人就必须全力以赴,每个人都必须去对自己负责,以集体式管理的方式,以共和管理的方式走向目标。
我们预备课程的方式:讨论教育问题——讨论教学内容的专门教学法——辩论演练的形式专题讨论教学任务
我们不要给孩子塞满人智学的教条,而是要致力于人智学的实践和运用。
我们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最高层次的文化人,要积极关心时代,只有当我们把个人的兴趣投入到这个时代的急迫需求以及这个时代的伟大使命上,我们才能获得属于今天的成就。
书原文给我的触动:
此篇致辞感觉像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为华德福教育做了一个大方向的指引。
但最触动我的是妥协、协调一致、使命这三个词。
通过合理的妥协,加速我们的文化行动。
将矛盾的力量协调一致,顺应当下与理想的差距,但不断朝向我们的理想而努力。
我们必须积极关心当今时代发生的一切……,只有把我们个人的兴趣投入到这个时代的急迫需求以及这个时代的伟大使命上,我们才能获得属于今天的成就。
这些话,让我想到最近班级里12-14岁的孩子与电子媒体的一些事,部分孩子因为使用电子媒体时间过长,出现上课精神不集中,背书记忆很慢,专注力不够等现象。班级召开会议,孩子们自己提出让家长们收回电子媒体的自主权,协助管理电子媒体,电子媒体限制性使用。电子媒体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是一个让你无处可逃的一个工具,要面对电子产品对我们的冲击,我想我们也是要做到关注人本身,人内在的转变,我们也是要与社会妥协、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引领孩子更好的走向人生之旅。
我的孩子米小姐12周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电子媒体成了她学习和社交不能避免的工作之一,近7年我与她在一起与电子媒体共处,我自己的经验是,作为家长,与其我们直接用权威控制孩子去断绝孩子与电子用品接触,不如面对现实,家长自己带着觉知,与孩子正确认知电子媒体并找到与之和谐相处的方法。
我不赞同权威控制的原因是有三:
一、控制大多是父母没有耐心,自以为自己为孩子好,过度替代孩子去做选择,少了陪孩子体验的过程,这种直接控制会打断孩子跟事物的直接链接,减损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无法以干净的逻辑做事,无法跟自己的感受形成链接。这样的孩子其实反而容易被外界诱惑,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自我的人,独立意识也会受损。
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能让孩子形成自我逻辑的控制,孩子只是惧怕权威,但内心的渴望并不会停止,这样的情况只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偷偷玩被家长禁止使用的电子用品。
三、控制本身就是一件很没有边界的事,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意识,行为上也很容易孩子和家长直接对抗,伤害亲子关系。孩子从此以后不愿意再信任家长,反而得不偿失。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定的过程,这些过程是训练人自主性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自主性。
一个有自主性的人在与新生事务相处的过程,最初都是花时间去观察——感受——体验——调整——再确定以何种方式与新生事务和谐共处。电子产品与我们生命合谐共处的过程也类似。我们耐心一点,陪伴引导孩子度过所有的历程,孩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能为自己负责很多。
我自己与孩子在电子用品方面的经历供参考:
米小姐的幼儿园时光其实是不太需要电子用品的,几乎不接触。她除一日三晚外和睡眠时间外,大多时间在户外奔跑,电子用品对她来说并没有吸引力。
小学时间,由于学校教学作业发布等等,电子产品成了她的学习工具之一。平常同学们社交中会谈到的一些电子游戏或者动漫会让她对电子产品产生探索的欲望。从此米小姐和我就开始了与电子用品相处的探索之路。
我们会一起观察使用目的:
什么情况下自己会使用电子用品?电子用品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学习工具?还是娱乐工具?还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了解信息用?
我们一起讨论使用感受:
家长先听孩子电子用品的使用感受,在使用电子用品的过程中,电子用品对自己的帮助是什么?对自己干扰的方面是什么?如何才能让电子用品起到帮助自己的作用而非干扰?
家长作为监护人,也可以聊一聊自己观察到孩子使用电子用品时的状态以及自己的担忧,比如:
1、 电子用品对未成年人视力的损害。长时间近距离盯着一块屏幕,容易近视。我们建议使用电子用品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然后要看远处休息护眼。
2、 不会的作业,用电子用品查找学习答案的现象让我看到你做作业少了思考的过程。学习如果只是记忆百度给的答案,而不是学着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这个不是学习本身的目的。长此以往只是去记忆百度给的答案,而缺少自己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这个过程,我们的能力一定是不如机器的,你是要做一个设计机器人的人,还是被机器人替代的人?
3、 电子产品上的电子游戏、动漫以及其它很多内容里含有太多娱乐性的内容,也容易上瘾,我看到你很多时间会被电子游戏浪费掉,这让你少了很多探索其它兴趣爱好的时间,这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使用电子用品成了唯一爱好可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一般都很诚实,只要我们是平和地去聊的,孩子会把自己对电子用品评估的好处坏处都实话实说。他们一般都会极力争取电子用品的自主权,并与你一起制定使用电子用品的规则,认为自己对电子用品是不会成瘾,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放下电子用品的。
每周继续跟踪体验感受:
但孩子也通常会对自己能力评估不足,一般孩子自己定出来的规则我们会先让她体验一周,我们会在周末的家庭会议上再探讨,聊一聊她与电子用品在本周相处时的状况和感受。
本周是否真的自己真的按规则做到了?
不能做到的原因是什么?
而违背规则去使用电子用品后的感受是什么?
电子用品里的一些吸引自己的内容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的?
给了自己哪些营养?
你认为在与电子用品共处上,如果要达成之前定的规则,你觉得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电子用品给的体验?需要家庭协助做些什么?
持续与之互动,找到自己的节奏:
在我们每周的互动里,米小姐也不断在感受她与电子用品的关系。我们聊过很多话题,比如:
电子游戏的成瘾设计原理,她感觉电子游戏确实很容易让人得到现实生活里不那么容易得到的奖励,所以有时一玩上电子游戏就会停不下来,在里面不断得到满足感。
她聊起一般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或目的,大多是有时觉得累了,会想通过看电视或者玩游戏来放松自己。但实际她试验过后也未没有觉得真的放松了自己,或能给到自己比做其它事更愉悦的感受。她有时想用电子产品来帮自己更快完成作业,反而发现搜索出来的内容五花八门,自己浪费的时间更长。
我们还聊过时间管理方法,聊过自控力,聊过并一起做过一些真正能让人能量更好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户外运动、音乐、艺术、手工,她反复感受、体验、调整自己使用电子用品的方式和方法,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
目前,12周岁的她,基本上未真正对电子用品上瘾,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节奏也相对合理,电子用品于她来说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工具,也会偶尔用来娱乐,娱乐内容会与家长分享,不会让家长过于担心。但她也还是很理性的提出需要家长协助监督她,让她尽可能把电子用品放在固定地方,远离她学习和睡觉的地方,这样以避免她无意识的翻起电子用品浪费时间。
在与她一起共同面对电子产品时,我们家长能做的一些事:
1、 家长自己不要在电子媒体上过多消耗自己的娱乐休息时间,希望孩子做到的事,家长尽可能以身作则,让孩子意识到电子产品是家长工作用的工具,而非娱乐设备。
2、 降底孩子非必要的电子用品使用频率,如有作业,家长尽可能帮助孩子打印学习内容,而非直接持电子用品察看。
3、 在工作之余,尽可能陪伴孩子,协助他们找到更多的兴趣爱好。
比如组织小伙伴一起户外活动,玩音乐,画画,做手工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多去去体验,只有更多的让他们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其它更多的活动里面去,找到比电子产品更好玩的东西,他们自然不会时常记得电子用品的存在。
一个在青春期都还没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人,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到其它成瘾性的行为上,可能是性,可能是游戏,还有可能是其它不良行为。家长有责任带着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协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或许也会帮助即将成年的他们找到自己终身的专业。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帮他们找到终身为之奋斗的专业方向了。
4、 协助孩子在家整理出属于孩子的休闲空间,可以有手工木工,可以有很多其它有意思的东西,也可以那个空间只是属于她发呆的地方,但没有电子用品。
或许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带着一颗觉知的心,帮助我们彼此都成为独立的灵性自我。
或许面对一切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冲击的事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应对方式都一如这次读书会致辞里面的内容所写的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关注人以及人类整体本质,我们要时刻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我们也需要与我们身边的环境达成妥协,没有完美,我们要在矛盾中找到协调一致的方法。但当我们必须与外部妥协时,我们也要牢记自己的真实方向和理想,即使我们偏离了最健康或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偏离了它,我们也仍然要将理想抱持在心中,最终通过我们带着觉知的努力,我们终会触达我们内心的坚持的彼岸。
整理记录出这篇读书会的感受,也以此激励自己面对未来的人生路,不急不徐,不惧任何波折,内心有方向,带着觉知前行,总能找到平和到达的方法,也与米小姐共勉,做一个有觉知的、平和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