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去年的这个时候刚开始上班,做着毕业设计,逢周末跟朋友们一起喝酒狂欢,又是一年。我很庆幸还没有成为万众瞩目的“啃老族”一员,也时常耐不住郁闷,作为一名准技术人员,不得不去接受江山代有才人出,除了瞬息万变的技术栈之外,更让我难以名状的不安来自于那些年纪轻轻已练就键盘上生存技能的小朋友们。果真时不待我,公司主力都去生孩子生病了,剩下两个人带着实习生,收拾烂摊子。油管上冒冒失失看完 陆垚知马俐 、恍惚间,一声叹息,人生已然走在我的前面。
和英国佬一起工作好像跟在国内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什么要求就提,有什么意见就说,有问题尽管问。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就跟老师布置作业似的,不过、这作业挣钱。
工作时间与效率
就标准的时间表来说,基本上是朝九晚五。不过我几乎很少准时9点钟就到办公室,也时常在4点多的时候就收拾东西下班早退了。面对于来自于朋友和家人的疑问,类似于,啊、果然老外就是效率低,做事情慢;哦,果然在国外工作就是不用加班,就是轻松。我自认为,其实不然,第一,实际工作效率并没有大家诟病的这样低下,第二,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并不像看上去的这么短。
对于老外的工作效率怎么这么低,节奏太慢了之类的问题,我只能说,事情做得快,并不一定比在刚刚好的时间点上完成应该做的任务来的更有效率。时间嘛,安排的要恰到好处,虽然在我漫长的学生生涯里,我母亲经常教导我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我始终认为更多的时候合理的时间安排是靠大脑来完成的。不可否认以技术驱动的各种应用可以辅助工作的完成,不过,这些永远只是辅助而不是专注于倒腾应用之间的切换。
每天或者每周的任务清单在一杯咖啡之后的简单阅读就够了,接下来所有的事务完成就好比是做一道酸菜鱼,先热锅,先倒油,后放食材和调味料一样,娴熟而自然。
事情总有轻重缓急,todolist也只是在划个钩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周一一睁眼,啊呀,上礼拜干了这么多事情呢,我好厉害,sticky note就能完成的事情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在番茄土豆GTD上了。
至于说工作时间的长短,朝九晚五一共八个小时,全神贯注8小时的举手我看看,谁举手的、站起来。比起很多同学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我中午往往只有5、6分钟吃个三明治的间隙。赶不巧碰上要去牛津开会,在农场布置项目,甚至午饭只能和晚饭合在一起解决,工作反而显得更紧凑些。
实质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不是呆在办公室里,常常是回到寝室坐立不安,只能放下碗筷继续开工。这样想,我心甘情愿不拿加班费加班,对我,对老板都是一件好事吧。在一个小公司的好处就是,昨晚和朋友聚会了,喝多了起不来,今天下雨,不想骑车去上班,明天出太阳我想出去抓小精灵,我都可以说我想在家工作。
工作与学习
在一个小的只有7、80平米的办公室里,面对稀稀落落的五六个人,不只是身高和年龄上的仰视,往往我将自己放在和偶尔来客串的实习生一样的位置,工作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最初的一两个月是很兴奋的,因为每天都在不停地增加技能,自我感觉良好,幻想成长飞快。但是这种兴奋的小火苗很快在步入圣诞前后被浇灭了,假期将近,本来就不热闹的办公室越来越冷清,工作量也减少。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奔四奔五的叔叔阿姨的照顾,也必然有时候觉得不受重视,被当作靠不住的年轻人一般。类似的情绪低谷持续了很久,每次周一汇报开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任务表格上空空的,学得远不如工作伊始来得多。
新鲜血液的到来让我如沐春风,新的实习生被分配过来,开始很头疼,怎么什么什么都不会,甚至有时候一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要手把手教,在旁边一坐就是一上午。不过有成就感啊,原来我也会这么多呢,尤其是去解决那些似曾相识的问题,这些大概就是不知不觉中的成长。上个公司主页,还是很开心的。
工作中的学习,stackoverflow是个好地方,所有的问题到这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不乏尴尬的时候,没人遇到类似的难题,花了一个小时搜索,满脸梨花泪。更尴尬的是,坐板凳一上午,诶,上次好像也遇到差不多的问题,怎么解决来着,忘了,体现我大中华错题本魅力的时刻到了。
我个人会把笔记先罗列在Evernote中,边写边记,下班前花个十分钟把相关的必要的信息进行整理,有些直接编辑到Github的README。
当穿插在不同的项目之间游走时,每天最后十分钟的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天的杂乱无章如何进行简单的分门别类才能让这个记错题本行之有效。因为很快就会发现,单纯的给笔记分类,会变得一塌糊涂,对我来说最方便的是以项目为单位逐一记录。
我是个很反感应用的人,曾经我也喜欢折腾,手机、电脑,装了卸,卸了装,时间都浪费在试用不同的工具上,反而给生活工作增加了不少负担。闲聊的时候有人问,你知道什么App可以背单词啊?背单词就是翻开一本单词书,拿张纸一盖就可以开始背了,有那个找App的时间不就已经背了很多单词了嘛,白纸上写写画画不比抱着个手机来得强。
不过在这里强推Markdown做笔记,很好上手,也有很多不错的App,有自信清晰的整理笔记的同学,首推Gitbook,知识归纳出本书还是挺有诱惑的。对代码有强烈需求的童鞋可以移步Markeditor和Mac下的Quiver。Quiver的代码编辑界面code cell非常舒服,想了解的可以先去少数派Quiver技术写作看看介绍。或者说,简书就很好啊,因人而异,不必专门去适应某个知识管理体系,或者GTD系统。不论是知识的整理还是时间的管理,都是适合自己最好,还是那句话工具只是辅助,最终经验和知识都是学到脑子里不是电脑里。
工作与生活
英国佬环境里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不同,工作之后反而因为同事的年龄差距,经常能蹭个饭,蹭个车,大家也都很照顾我。下班也一样,边骑车便逛荡,吹风,看景,淋雨,经过公园的时候抓两个小精灵。
生活上说不寂寞是不可能的,平时与同事交流也相对很少,除了必要的工作上的交流之外,很多时候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哪个孩子上中学了,上大学,快毕业了,基本就只能在一边当风景。悠闲的时候,偶尔老板会带着一起去兜风,吃饭,请大家一起去海上坐个船。
总是希望在某个下雨的阴天,能有人问一下,最近怎么样啊,过得还行吗。其实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还行吧,还可以,过得挺好。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除了发呆,还能干什么,想请个长假,找一帮人去旅行,去唱歌,去pub跳舞,喝酒、平躺、吹牛聊天。小伙伴们的时间表都不再整齐划一,有些还在上学,有些已经工作,有些回了国,还有些似乎已经只存在于记忆里,拿出来把玩一段过去的时光,也是凭空给自己增添烦恼。
一年里,跟老板学到最多的就是保持冷静,车到山前必有路。工资到账晚了,没钱交房租,那就缓缓呗,商量一下,房东通融通融,项目季度总结开会,demo效果不理想,就做个好看的ppt呗,出差半路火车停运了,夜里在半道上被放下,打个电话给老板,帮个忙呗,送我回寝室。冷静是最可靠的,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我想不论是在父母身边还是远在他乡,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能帮助的地方也越来越少。冷静也是最可笑的,我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血气方刚,要冷静干什么,要的就是年少轻狂。
一年了,我想说,还不算讨厌这份工作,时而也有血脉喷张的挑战,也挺稳定,不是很喜欢这个城市,很想家,过完这个夏天,想来包糖炒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