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讲中,我们说过:写文章是简单的事情,因为是简单的事情,所以也是轻松的事情 ;因为是轻松的事情,所以也是愉快的事情。
各位还记得自己是怎样学会说汉语的吧。最好的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你见到一辆汽车,妈妈就用手指着对你说“车”,你就跟着说“车——”,见到来了一条狗,妈妈就用手指着说“狗”,你就跟着说“狗——”,妈妈也没教你什么叫元音、什么叫辅音、没教你口型什么的,总之是妈妈说一句你说一句,妈妈也没制定介什么课程标准、没列个教学计划什么的,你就会说汉语了。
像这种妈妈说一句你跟着说一句的学习方式叫什么?对了,叫模仿。
我郑重地告诉各位,写文章的最大秘密就是模仿。
很多同学也许听了以后就摇头:这叫什么秘密?老师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就曾经模仿过。不过,你可并没有听说模仿是写文章的大秘密。这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文章都是模仿的结果。模仿是写文章的唯一的不二法门。
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或者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来模仿好的文章(这种情况较少), 或者自己自觉不自觉地仿照一篇文章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反而常常比较满意,不过又觉得不好意思说出口来,甚至在心中曲意辩解。
这种作文模仿的方法不但有着教学实践和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依据,而且是有理论依据的。这就是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文章体裁,例如散文、诗歌,都有各自的结构。 结构大都是前人的写作理论认识。二十世纪世界上还形成了结构主义的思潮和运动。 一种结构用得多了,或者社会有某种需要如对公文的特定规格要求,就形成了模式。我们所说的模仿也主要是指对文章的结构,也可以说是文章的模式的模仿。
这种方法在其它艺术体裁的教学中广泛、明确而又长期地运用。大家都知道,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 学生首先要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学习书法的人,同样如此。而且,学习书法还要把名人的好字放在旁边或者比较透明的纸下面,一笔一笔地描摹。
模仿这个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必经的学习阶段,使人不大明白的是, 在作文教学中却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心理和传统,应当纠正过来:作文也要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许多模仿,走过这个必经的学习阶段。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千古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有点走味,有点粗俗,但是在实质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个道理应当从文章都有一定的模式上以及其它要素上去寻找; 只要所写文章有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中心思想就可以说得通了。
自古至今模仿的例子不胜枚举,特别是不少大作家中都是这样的。汉代扬雄以善于模仿出名。王勃和李白都模仿别人的诗句。 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 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 篇属于模仿之作, 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作家韩小蕙在《文学报》(1997.4.24)上谈到,老作家林斤澜说“我六十岁以前的作品,都是模仿。我六十岁以后的作品,大部分也是模仿”,还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模仿之作”。事实上我在写文章的时 候,更是常常模仿。对于编辑听要求,把握不准,于是就看例文,模仿着写。很多文章,尤其是公文,应用文,比如下通知,就应按格式来写,否则就错了。
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那么怎样来进行模仿呢?前面我讲过,各位都自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过模仿。比如,大家都熟悉这样一首诗叫“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人就这样仿过:“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这就是一种模仿,这只是从句式上模仿。有一个同学也模仿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二月上旬,畅游题海,被淹,作此篇,兼愁作业。
休息几时有?举笔问青天。不知天上学校,作业做几年。我欲乘风睡去,又恐作业未完,老师不胜烦。提笔正欲写,何似在天边。
转身去,偷作业,心胆寒。不应抄袭,老师逮到怎么办?但愿逮不到,以此保平安,此事古难全。期盼良心现,老师发答案。
这都是具有调侃的性质的模仿。
下面是一种段的模仿: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学这篇课文时,老师好让大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篇短文。有了这个模式,写起来就省力。
模仿的高级的形式是形式相同,主题不同,“开似而神异”,“貌同而心异”。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虽然模仿的是果戈里的一篇小说,但效果比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忧愤深广”。
2001年4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见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时,向他赠送了亲笔书写的七绝一首。全诗如下:
朝辞华夏彩云间,
万里南美十日还。
隔岸风声狂带雨,
青松傲骨定如山。
江主席在小序中说:“辛巳春日重访古巴,次韵唐朝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书赠卡斯特罗同志。”这首诗在格律、句式上与李白诗相仿,但在内容上联系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因而较之李白诗深广得多,具有当代中国领导人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这样的诗作其实就是创新之作。
由此可见,模仿的前提就是熟读背诵典范文。古人云:“文章妙来无过熟。”康有为的大弟子蒋贵麟先生在家书中教育自己的外孙说:“学习语文,别无秘诀,只要反复背熟数十篇,读到滚瓜烂熟,自然下笔成文。”这话言之有理,熟读范文后,下笔时往往会自然地模仿起来。
能否写好作文,还是一个作文观念问题,观念一转天地广阔无边。总之,作文非常简单,模仿就是了。一定要记住“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就是写文章的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