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听古典音乐时没有特意的去瞄准一种收获,在朦胧状态下收到一种好感觉。并且因为带来的这个过程本身是「朦胧」的,所以你在不明确这个感觉的由来时,很容易糊里糊涂随身带着它到很多地方。
当你不知道一种效果它产生的原因和步骤的时候,那种「浑沌」的感觉会,放大和延长它带来的心理效果。而当你比如了解了在心理学对某一个心理效应这种科学的平白描述之后,你「受制于」它的被动处境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在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后,你便可以更加自由自主地趋利避害。
印象中,这作为一条心理学发现好像也不是很新鲜的了:一种不明缘由的心理作用力或者作用效果,相较于一种已经了解清楚的心理效应,对你的心理影响的程度会大得多。
(并且这实际上也是所有研究物体或者人之「理」的学科的追求:譬如探索物理,最初始的初衷不就是为了「明确出物体运动背后的理,以使人可以将其为自己所用」吗?)
但是怎样应用「混沌的效应作用大,清楚的效应作用小」这个规律呢?
其实原则也很简单,只要:
对于你想快赶走的坏感觉、影响你工作生活效率的那些心理状态,就尽早把它剖析清楚,比如你的恐惧、焦虑、愤怒等等。剖析之下,那么它就会像杯弓蛇影一样现出“咳!其实根本没啥!”的原形,然后消散了;
对于你想保有更长时间的,暖洋洋的好感觉,比如你对音乐或者电影画面莫名的给你带来温暖或者支柱的感觉——那么就迷迷糊糊的让它跟着你吧。
其实以我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掘地三尺的细细剖析分辨,和钢铁一样的意志力去调用记忆的回忆,应该也能一点点回忆出、拼凑出,一种连贯的情节和解释。——我在听开头所提到的那些古典音乐的时候,感觉是怎么变化的,对脑流意识的形态是怎样影响的,等等。
但是,我选择不这么做,不去剖开它,因为上述的原因。
15.04.13
日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