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书是当代最杰出的思想史学家之一彼得•沃森继《20世纪西方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后的又一力作,豆瓣评分高达9.2分。
彼得•沃森,生于1943年,英国思想史学家,《今日种族》杂志创办人和主编,《新社会》杂志副主编。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西方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德国天才》、《大分离:新旧大陆分道扬镳的历史》等。
本书的主线是上帝死后人类生活进路的选择及历程,即人类在坠入世俗生活后探寻生活意义的思想轨迹。围绕该主线,作者详尽考察了自1882年尼采宣布人类杀死上帝后近130年来各个重要哲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此人类课题的思考与答案。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精读此书,每个章节都读了两三遍。许多观念还在吸收、消化、沉淀。现在先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分享给各位朋友。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诗想者原麓】,欢迎与我一起探讨本书中诸多观念。
先从本书结论章节“核心的理智活动”开始吧!
核心的理智活动(一)
对意义的探索是一种特权。
柏格森、怀特海、里尔克都把生活理解为一种“流变”。
漫长的20世界总体的智识轨迹说明,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具有特权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外部审视这个世界。
在科学和精神分析之外,思想领域在后尼采时代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看待世界的现象学进路。马拉美寻找“没有褶皱的语言”,波德莱尔“销魂的时刻”,瓦莱里“秩序的小世界”、契柯夫“具体的个人”与“小规模的实践性解答”。斯蒂文斯认为个体的事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
内格尔:个体事物具有一种非排他的个性与完善性,它以通透地形式向自我的各个方面呈现。个体事物中的完善性类似于宏伟之美,这种体验有利于自我的统一。
诺齐克:诗人和艺术家带给我们的是微小事物所具有的浩瀚而无可怀疑的现实性。
乔治·莱文:对这个世界的细节保持一种深切的关注。24章主要在讨论诗人对细节的信念和确证。
生活的片段观念体现:普鲁斯特“极乐瞬间“、易卜生”灵性价值的闪光“、萧伯纳”增量无穷小“与”无限后果的瞬间“、康定斯基”小快乐“、马尔罗”临时庇护所“、叶芝的”狂喜肯定的短暂瞬间“、乔伊顿的”顿悟“、马斯洛类似性高潮的”巅峰体验“、希尼的”现实微光“和”对混乱的片刻抑制“、曼德尔施塔姆”和谐片段“、洛威尔”澄明的闪电“与对生活豁然开朗的体验、蒙塔莱的”指路的微光”。
能够坚守的一种统一形式是叙事性的统一。对生活的叙说由不连续片段构成。行为只有在叙事中才能被理解。生活就是由“对叙事整体的期待”指引的“一种持续不断的解释运动”。
对此限定的感受,对某些“超越”此限定的事物的感受,构成了主张人类遗失了某些东西的神话和观念。世俗化教会我们如何俯瞰我们的世界,在每一个细节上欣赏它。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艺术家,但我们可以使用艺术的进路。
桑塔亚纳:艺术向我们展示出和神灵无关的“有限完美”。史蒂文斯:我们从未在理智上抵达完美,但在情感上我们不断地抵达完美。
科学为了满足欲望而生成技术。但科学并非宗教的替代方案。科学并不充分。科学的进路过于抽象,过于收缩。
惠特曼:进化论背叛了“让生命绚丽夺目,含情脉脉,具有温度的希求“。
胡塞尔与尼采同时提出现象学进路主张。即把生活理解为无穷个别经验,它欣赏对象、事件以及经验所具有的个体性、具体性以及给人带来的惬意。此进路仍然有力而持久。
萨特的“抒情现象学“歌颂经验的纯粹多样性是活着的享受,从而把握住这种进路。
道金斯:我们现在有两种欣赏彩虹的方式,一种是诗性的方式,一种是科学的方式。
现象学提供了一种海德格尔所谓的在世存在、在世栖居的方式,而科学却不能提供一种存在的方式。
欲望是生命最重要的非理性的一面。欲望是生活最具破坏性的要素。欲望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却不可根除。
细节与欲望上的冲击是同时产生的,它们都向着即时性敞开,科学的抽象则不然。
所以我们又被抛回现象学的进路,从众多小宇宙的宏伟中去寻找安慰和意义,忠诚于我们个人当下所知道的事物。
幸福无法直接找到,它只能是其它更有价值行动的副产品,人们往往在追忆中遇见幸福。
本书两个宏大观念:希望,以及更具包容性的社群的需求。后者是我们寻找意义的地方。希望,是对人类的进步保持乐观。
对少数社群的重视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将成为世界主要关注的对象,并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最为痛苦的一边。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转变来看,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或许是一些人所谓的女性价值转向。阴性。
德沃金:沿着各种线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构成一种融贯、具有道德性,且不琐碎的叙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这样一种叙事,它允许我们对宇宙感到惊叹,并向我提供一种高贵和自尊。这就是没有上帝的宗教性。如果构成叙事是我们的第一项义务,那么第二项义务的对象是他人,是使的他人符合他自己的尊严,以便保留他们的高贵。自己——社群——所有人,即罗宾斯所说的“解放元叙事“。
世俗的天启:我们内心之中并不自知的事物。
希尼:诗歌增加了世界之中善的规模。诗歌制造出这个世界中的某种居家感和信任感。诗歌既由世界的现象所提供,也由语言的嬉戏所引起。它是直觉知识的传递。诗歌不断地进入更丰满的生活,它在拓展本身的经验。它们给出了某种充分性,是从内心源头迸发的丰富性。
为世界命名。
崇高通过平凡,通过事实的缓慢积累而达成。
毕肖普,一名没有宗教信仰的宗教诗人。
一头麋鹿走出/无法穿行的树林/它矗立,耸现/在马路的中间…巴士离开了,只留下身后的汽油味。
斯托特形容这一片段是巴士旅客们的集体顿悟。这是达尔文式的崇高,一种世俗的迷醉,但却不是一种神圣化。崇高瞬间在毕肖普的作品当中是“令人眩晕的“,但此眩晕中没有超验性的东西,没有指示某种更高的事物;相反它其实是坠落,坠入汽油的味道,或者是对这种气味的回忆,一种在此世的沉浸。
它们鼓励我们以新的
方式看待世界,并为此提供可能。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人们说话的方式和力度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