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它是一部宏天大作。纵横三千年,往来古今时。是立志成学立业者,必读之书。
有人说,它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佳作。一篇读后心高远,青丝满头成白雪,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天涯无数客。
我觉得,此书它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与寄托。以公正客观的笔法和古典志士的执着,用“血”写成的一部难得大作。这就是《史记》,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湮灭的经典著作.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辽阔,笔力刚健。其写作笔法和治学态度对后世文史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静夜中,枯灯之下,清茶为伴。细品《史记》,会给人一种从知识到思想的震撼。我们可以看到一饭三哺,血诚辅国的周公;民不聊生的暴政下,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为旗的陈胜吴广;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袭龙城,破河套,复朔方,封狼居胥。不破匈奴,誓不成家的霍去病。篇篇都是气势雄浑,冷静客观,发人深省。
太史公笔下的英雄,多是有担当,敢拼搏的真男儿。他们用血与火,汗与泪,谱写了一个伟大民族青少年时期特有的血性与活力。无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还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不负吴楚壮士心。”自刎乌江的楚霸王。以及千里奇袭,铁骑驰骋,立功于敌境,决战于漠北。扬我汉家儿郎之威的卫青。他们无论成败,甚至无论于功利化的“是与非”。无不都有着强大进取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开拓心。
这种民族血脉和文化上的精气神,对今人中华之崛起仍旧有无限的激励。他无不告诉世人,我们先祖的辉煌和荣光。
大抵,文学佳作多以血泪写成。清末名著《老残游记》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所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与《西厢》,雪芹寄于《红楼梦》,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看到了身残志坚不被逆境所制的司马迁,他将一生的抑郁,发之于《史记》的创作。
正如寒梅在大雪下弥漫芬芳,菊花在朔风中绽放芳华。人间的种种离合悲欢,苦难冷暖。在作者困境的磨练下,用心血成就篇篇佳作。
如果一向法制昌明,社会公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向往水泊梁山。假若国家安定,国运永昌,又何来乱世纷争的《三国演义》,如果顺风顺水即可成功,就不会有历经八十一难坎坷后,终成正果的《西游记》。假如所有的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就不会有《红楼梦》的凄美悲剧。或许,正是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不美好,或是人生的不完美,才会有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气吞山河的伟大功业以及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
《史记》也不例外。或许,如果没有受“李陵案”的冤屈,司马迁未受宫刑之耻,就不会有那么彻底的,决绝的执著写下如此经典的伟大史册。苦难是一段不可绕行的人生路,这或许就是悲剧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灵魂上的“变相激励”。
“皆大欢喜,花好月圆”的结局,对于在社会上艰苦滚打的人们来说,可以带给人心丝丝慰藉。但是只有悲剧,才能在给人心中带来沉重真实的“痛感”后,激发人高尚的灵魂。
自宋代起,国人抑武崇文,文学作品也多以“风花雪月,竹梅山泉”为基调,淡雅纤美中早已缺乏了先秦汉唐时“铮铮铁骨,开拓进取”的血性与昂扬。又经崖山悲歌,甲申国殇的剧变,此风更甚。而《史记》这部成书于大汉鼎盛时代的著作,深刻的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青年时代特有的血性与活力。这种敢于拼搏,直面悲剧的勇气,以及文武张弛,智勇相合的文脉,都对于今日之中华,有着丰碑般不可湮灭的激励和鼓舞。此中的意义与智慧,又岂是短短一篇,可以概述?
浅读《史记》,感触良多。然终难得其精髓。书以久远,仍不可废之。只因其智慧与精魂难灭。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青灯相伴,黄卷为友。愿与诸君好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