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那么,那些内心失去前进动力的孩子,则是折翼天使。
一个寓言
一位老人,退休后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最近,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是有三个小男孩,在老人房前把一只破垃圾桶当作足球来踢比赛,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老人实在受不了噪音的折磨,便出去与这些孩子谈判。他说:“看到你们踢桶玩,我很高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三个男孩很高兴,接受了老人的要求,更加起劲地表演他们的足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对他们说:“物价上涨了,我的收入减了一半,所以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孩子们很不开心,但放学后,仍坚持来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又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所以从明天起,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两毛钱了。”三个男孩立刻脸色铁青,连连说:“不干了!不干了!谁会为了两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从此,老人的房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位老人一定是位心理高手。他很明白,一旦事情变成一件别人的事情,就再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它了。
学习,是如何变成一件父母的事情的?
在现实生活里,多少父母都是这样的心理高手,成功把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别人的事情。
一位妈妈带着四年级的女儿来咨询,说孩子如何不把学习当回事,如何懒惰,拖拉,不动脑子,孩子现在的状态,已经让她有些精疲力竭了。我耐心听她说完,微笑着问:“刚才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我和孩子谈完话,给了她两本书,让她到大厅看书。在她起身离开时,你站起来为她开门,并且特意把她安排在就近的会议室看书,你意识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我无法确定,妈妈是出于安全感缺乏,而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还是出于单纯刷母亲的存在感,孩子开门这样小的事情,她都要替孩子完成,是到大厅还是会议室看书,她都要替孩子做出安排,完全可以想象,平日里多少这样的琐事,她一定都在替孩子包办。而她却在疑惑,为什么孩子把学习看作是为父母而做的事情。
一个事事包办的父母,怎能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一天,课堂上我问一群六年级孩子:“你们长这么大,能自己做选择的事情有哪些?”几乎所有孩子都给出了nothing的答案,其中一个孩子说:“考试时做的选择题。”
我们很少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因为他小,因为他还不懂事,为了他长远的未来考虑,我们必须为他做出各种安排:从穿衣,到吃饭;从看书到弹琴;从上什么辅导班到上什么学校……这种极其尽责的做法,的确可以让孩子不至于走上什么弯路、邪路。但问题是,我们在给他划出一条标准的“正路”时,也恰到好处地把他的独立性给消灭了。
电梯里一对母女,女孩大约四年级。妈妈为女儿拎着书包,“到了教室,不要脱衣服,热了就把衣服披着,知道吗?”行到八楼,电梯里另外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出电梯,她也是来上课的。望着小女孩的背影,妈妈似对女儿又似自言自语道:“你看这个孩子,自己上学,多独立啊。”
想必当时的我脸上溢出了一丝笑意,我心里在感慨:明明在用这样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养得没有独立性,却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具有独立性,这位妈妈的反差颇有点戏剧性,让人感觉不免有些好笑。
其实生活里,我们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举动,把孩子的独立性一点点蚕食,这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洗脑”。代劳,包办,不耐烦,唠叨,催促,逼迫,威胁……每一次小小的干涉,都是在给孩子发射一个或强或弱的心理信号:这不是你的事,而是我的事。
不要小看这些干涉的力量,哪怕是一些看似正常的干涉,都可能造成长远的心理影响。
女儿朵朵在写一部长篇故事《时间古城》,已经写了大半个笔记本,主人公还没有进到城里,因为通往古城的路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你这个本子都写了一大半了,怎么还没有进入正题呢?”有一天,朵妈问。“不要说,什么话都不要说。”我边说边给朵妈使了一个眼色。“我只是想……”“什么都别想,让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孩子总是太容易受到大人的影响。“你怎么写得这么慢?”此后,她可能就会写得快一点,为了让你不至于嫌她写得慢;“写得真好!”此后,她可能就会为了再一次得到你的表扬而写作……
我希望写作完全成为朵朵自己的一件事情,和他人无关,不是为了别人的表扬,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只有这样,她才可以体会到创作纯粹的快乐。一个她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她和故事。
让孩子拥有某一个独立的世界,让他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让他经历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精彩与挫败,这些,是每个孩子在童年里应该获得的权利,我们是否悄无声息地把它们都拿走了,以父母之名?如果,生活中连穿衣服这样的事情孩子都无法自己做主,我们又如何指望孩子单单可以学会为自己的学习独立负责?
一个生活上不独立负责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到学习上独立负责的。
潜在的差生
一个把学习当作父母事情的孩子,本质上,就是一个差生。在孩子的心理,他只是在替父母打工,考得好,考得不好,结果都和他没有多少关系。唯一有关系的是父母的脸色,可父母的脸色又算什么呢,像一阵暴风雨,顶过去就没事了。再说,暴风雨还在遥远的未来呢。眼前,先舒服再说。
他努力的最大极限,就是给父母一个过得去的交代,可很多时候,他连这点都做不到。他不是想懒,他也清楚懒惰是不对的,他只是无法控制自己,这是人之本性。一件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有什么理由要去受苦受累呢?
他大可放任自己的懒惰,因为没有有效的制约。当员工遇到一个差劲的老板,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老板让他把一袋子米扛上楼,扛到二楼和扛到二十楼,领的薪水都一样,他会把米扛到几楼呢?
让一个认为学习和自己无关的孩子不再懒惰,太难了。他为克服懒惰心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于勤奋地去做一件事情本身所消耗的努力。
也别去指望一个孩子能够理解眼前的汗水和十年后的大学文凭之间有什么联系,别去唠叨“学习是为你自己学的,难道你是为我学的?!”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智商上的苛责。他不懂什么远大的理想,连今晚的作业与期中考试之间的关系,他都不一定懂。
他只会选择当下最容易的那条路,可最容易的路最后证明却是最难走的一条路——学习上的应付心态,使他不愿多费半点力气去深入思考,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能应付过去就行。在低年级,因为忌于父母的脸色,因为知识既浅又少,他尚可应付;但到了高年级,知识量,灵活度,难度都在加大,早已习惯懒得动脑的他,应付起来步步维艰。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随之而来的,是父母越来越阴沉的脸色。面对孩子越来越难以令人满意的表现,父母唯一能做的,是继续加大压力。施压的结果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厌烦,越来越不想学习,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最应该培养孩子的什么?
尽管我能理解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出自何种深厚的爱。但一直以来,我还是无法理解,那么多那么多的父母为什么会无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一辆少了发动机的汽车,唯一让它前进的办法是推着或抬着走,可是,能推多久,抬多久?
在给家长做咨询时,我常会问一个问题:在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里,最重要的,是该培养孩子的什么?
答案再明确不过了:内动力。
内动力缺乏的孩子,是无解的,或者,最终是无解的。
学习如同爬山,当孩子不想往前走,在他小的时候,可以背着他,抱着他;在他大一些的时候,可以扶着他,拉着他;等他大到了你已无力再抱他,再扶他的时候,学习这件事情,基本就到此为止了。
我曾见一位妈妈坐在教室后面,详细记着笔记,因为孩子上课不专心,她回去要再讲给他听。就这样,越是动力缺乏的孩子,父母越是会给他报更多的辅导班。辅导班,似乎成了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可被抬着过河的孩子,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即使暂时顺利过了这条河,下一条河呢?
世界上所有事情中,学习,其实是最需要内动力的一件事情,这是思考的特性决定的——思考,永远是一种主动行为,一颗不愿思考的心,是无法驱动大脑良好运转的。
小滢妈妈带小滢来找我时,快要抓狂了,原因是她给小滢找了一个研究生家教,有一道二年级题目:面向北方,右手是东,左手是西,如果面对东方,右手是哪儿,左手是哪儿?老师费尽心力讲解了一个半小时,小滢仍旧未懂。妈妈难以理解女儿怎么会笨到此种程度,我告诉她:“当时,小滢的大脑只是处在不动状态罢了。”
失去内动力,是一件很灾难的事情,意识不到这点的父母,自然也难以意识到拥有内动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是的,可以说伟大。
所有那些让孩子充满动力的事情,游戏,手机,故事,电影,乐高玩具……有时你不免感慨,这些事情孩子总是那么无师自通,他精通的程度,常常会让你惊叹: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周前,小芊妈妈给我发来两条消息:“小芊参加市电视台‘教育头条’的采访,采访中,她大赞你们机构的教育模式,而且被完整播出了。”“初二期末,她又是班级第一,比年级第一低五分。她还有很大潜力,因为她几乎没有为期末考试复习过,就考前那四五天时间准备应试;也没上课外班,也没刷课外题,所以从成绩看,她的课堂效率相当高,我很高兴。”
小芊在南京市一所“最著名”的学校,有这样的表现,在我的预料之中,没有之外。
小芊是一个放养型的孩子,她唯一上过的课外班是我的课。这个孩子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魔方的原理和技巧,研究古希腊哲学。没有别的原因,她就是想知道。
纯然发自内心的动力,让她具有了独立研究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慢慢移到了学习上——必然会移到学习上,成为学霸,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反过来,当一个孩子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都没有任何独立研究和探索精神,又如何指望他能在学习中独立研究和探索那些艰深的题目?
小芊的事例并非特例,她只不过是一辆跑在多数汽车前面的汽车——在公路上,大多数汽车都被推着,抬着缓慢前行,那些奔驰在最前面的汽车,他们与其它汽车的本质区别,只不过是车盖之下,装着一台动力十足的发动机。
“浪费”一点时间,或者宁愿更多一点的时间,给孩子把发动机装上,让他一日千里,何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独立,是怎样养成的?
孩子具有内在动力的基本前提,是他必须把学习当作一件自己的事情,而这个前提的前提,是他必须把生活中几乎任何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独立,自主。
很多父母可能对独立的含义都理解错了。独立,不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件事情就是独立,并非这样简单。独立的真正含义,是独立为结果负责。不为结果负责的独立,是伪独立;为结果全权负责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首先,是为代价负责——
暑假的一天,朵朵跟我说:“雯雯刚才从床上跳下来,手碰到了窗帘,窗帘就掉下来了。”我立刻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雯雯不是碰到了,一定是抓到窗帘,把她们卧室的窗帘拉下来了。雯雯是一位朋友的孩子,来我家和朵朵一起过暑假。
“你跟我说这件事情干嘛?那是你们的窗帘。”我说。这句话显然把朵朵搞懵了,她眨巴着眼睛,“我跟你说一下,不然你会以为我们撒谎(因为隐瞒)。”“好了,我知道了。”我说。两个孩子继续立在我面前,看着我若无其事的表情,她们很茫然,在她们的预想里,原本我应该发火才是。
“还有问题吗?”我问。“嗯,没有了。”“好,走吧。”事情过了半个小时,我对朵朵说:“朵朵,对面不是正在搞装修吗,你们可以请装修的叔叔来帮你们修窗帘。”
“是对面搞装修,又不是我们家搞装修。”“你们可以给叔叔一点钱,请他来帮你修啊,你的小金库里不是有不少的零花钱吗?”“哦,好。”事后我问朵朵:“窗帘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要么请叔叔来修,要么,就不要窗帘呗。”
其次,是为目标负责——
朵朵希望把每周一次芭蕾课提高到两次,我给她开出条件:每天在家练舞半个小时,坚持两个月,就可以每周上两次芭蕾舞。
一天中午,我对朵朵说:“昨天晚上你睡得太晚了,都到11点半了,以后不许那么晚睡了。”这时朵妈插话:“昨天她拖到晚上才练舞,所以才搞那么晚。”我说:“以后晚上不允许练舞!”朵妈附和:“每天上午必须练舞!”我纠正朵妈:“不是每天上午必须练舞!是晚上不许练舞!”
一句之差,天壤之别。
“每天上午必须练舞!”——父母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练舞,是为谁而练?“以后晚上不允许练舞!”——我给朵朵设立一个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有选择权,她可以练,也可以不练;我也给了朵朵一个目标,她可以达到,也可以不达到,只是,成果或后果都需要她自己来负。一切都是为了让她领悟:练不练舞,是她自己的事。
有一年梅雨季,家里的木门因为受潮变得很紧,很不容易拽开。朵朵要出去玩,她拽不开,于是请我帮忙。
“那是你的事,你自己想办法,拽开了,就出去玩,拽不开,就只好呆在家里喽。”我半开玩笑地说。
这时,朵朵有很多个选择,她可以选择努力,也可以选择不努力,她还可以选择究竟努力多少,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的。朵朵试了几种方法,最终还是成功打开门,她可以出去玩了。
生活里许多事情都可以给孩子设立目标,设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接下来的事情,就完全交给孩子吧,他来决定一切,并且承担一切,这样多好。
记得在朵朵二年级的时候,她做数学作业。“老爸,这道题我不会做。”“三个字:自己想。给你两个小时时间,争取把它想出来,如果想不出来,再给你两个小时,直到想出来为止。”我知道这道题并不难,朵朵只要努力想,她会想出来的。
看起来挺浪费时间的事情,实际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两三次,朵朵再也不问我题目了,她知道我的回答只有那三个字,她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后所有的数学题目,她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日久天长,她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用脸色管孩子,纠缠不清,精疲力竭;用目标管孩子,如果管得好,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这是真正的放手。
后记:
许多家长跟我抱怨孩子做作业拖拉,我提供的目标管理是这样的:制定一个作业的质量标准,让孩子站在墙边写作业,直到作业按质按量达标了才能“解放”。家长问:“这样有用吗?第一次,第二次他还是在拖拉。”
只要严格执行,一定有用。孩子站在墙边,磨磨蹭蹭,一个小时后,他感到腰酸腿胀,孩子慢慢意识到:这样越磨蹭下去,自己就会越受罪——他必然且终于明白,作业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完成,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我越早完成,对我自己越有好处——做作业就变成了一件孩子自己的事情。
点击这里,建立家庭语言环境,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