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各公司各部门都会进行年度总结及考核;当然,审计部门也不例外。审计部门也需要对一年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接受考核。
衡量审计业绩的常见指标通常包括以下三个:
1.审计完成的数量。这是最能够体现审计工作量和审计工作成果的一个量化指标。
2.审计发现的问题数量。审计发现的问题体现了审计的成果,比单纯审计项目的数量更有说服力。
3.审计节约的成本或者回收的资金。这比第2点更进一步,直接体现了审计所创造的价值。
以上这三个指标各有其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
1.审计的数量的多少,不能体现审计的质量。如果提交审计报告的数量多,但是大部分审计问题都没有指出事情的本质,浮于表面,或者有的报告都没有提出问题,只是一些信息的汇总,那么,这样的审计报告对于管理层来说是一个负担,因为他们不能从审计报告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不能代表审计成果的价值。必须先对审计问题进行定义,如果发现的审计问题都很关键,能够引起管理层关注并推动公司进行整改,整改后对公司发挥很多正向作用,那么这样的审计发现是有价值的;否则,如果审计发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或者只是公司短期内存在的问题,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不会产生对公司产生实质影响,那么这类审计问题发现再多,对公司也没有什么意义。
3.审计节约的成本或者回收的资金,不能涵盖所有有意义的审计成果。审计为公司创造价值,不一定都体现在节约成本和回收资金,也有可能是促进流程运转更顺利,提前防范了某一类风险的发生,等等。这些成果不能被量化,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公司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索耶内部审计》提出审计业绩的最终判断准绳应该是“审计生产率”,即为了确定审计是有效的,审计就必须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应该陈述预期的服务输出量或审计努力的结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目标应该陈述这些方面的内容,既有定量,也有定性。
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可以从结果来思考,在制定下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年度绩效目标时,除了考虑必要的工作量,也要考虑我们的成果,同时一定把非量化性的指标也纳入到审计成果的考核指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