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路上——南京之行

在这个假期,我和白露露老师、张文青老师一块去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学校进行培训学习。这趟学习下来,我们都有不少收获。

启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们三位都是老师。仅仅是高铁上三个小时的车程就让我收获了不少。

两个语文老师,一位数学老师,且我们三位都是党员教师,彼此间的交集不算少,文青老师工作中认真负责,露露老师的舞蹈热情四射。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仨坐在一起聊天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三个小时的旅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彼此间的谈话中,我也学到了很多。露露老师,每个学年都会在班级进行一个以体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既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又让家长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她通过班级的个性活动,凝聚了班级的同学与家长,她的带班口碑在大家心里都是很高的。文青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很在她身边就很有安全感,做一个比方,露露老师是会拉着你风风火火向前冲的人,而文青老师就是在后边为你托底的人,让每一个人不掉队。与这两位优秀的老师同行,我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了。

学习

三天的学习,看到许多资深的教育者,他们的教育理念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不管是带班的方法、教育的理论,还是对班级的用心培养,都是实实在在能学到东西的,能帮助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稳。

第一位分享人张红教授,她带我们回顾了班主任身份的建构和班主任的工作领域。在物质丰裕的当今时代,身为班主任,我们应从对学生的生存教育转向生活和生命教育,从为了饭碗的教育开始转向为了梦想的教育。

我们应该看见学生,看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更是行为背后的原因。不爱学习是行为,不爱学习的行为背后是需求、是心理。看见问题不如看见孩子,看见一个个被问题困住的孩子。正因为学生是多元的、独特的才需要我们与学生互相看见。

张红教授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分,只有生命才能影响生命。

也正如郑英老师所说,好的关系是靠“养”出来的。爱是肯为他花费时间和精力。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正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光,使得你的玫瑰如此珍贵”

深圳市南山区道新学校的王莹老师就是一位“花费时间”的老师。在她的班级学生并不叫她老师,她打造了个人IP,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为河豚。以个人IP带动班级文化,做班级特色的文创集市。又基于平台,创造产品,通过班级的IP文化,创造了独属于他们班级的Slogan ,丰富学生的多种表达,不知不觉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她还为学生创建基础模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令我惊叹的是她运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不止步于眼前的得失,而放眼于广阔的天地。人生不是轨道,人生是原野。没有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计划,我们更应该给学生的是直面于未来、机遇、挑战的勇气。

钟杰老师是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一位班主任,她分享了一个“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例子。

推己及人,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会被气得跳脚。而钟杰老师把问题当课题,把大目标拆分为微小的成功台阶,建立“问题”小孩的能力培养点,让成功可设计。用仪式感聚焦高光时刻,建立成功循环链,解决“问题”所在。

问题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孩子能力的起点。我们应该做的是让蜗牛发光,而不是逼它赛跑,要为蜗牛爬过的路上,铺上一条条炫目的荧光线。

尤程程老师是宜都创新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她用六年的时间把一群松散的个体,变成了一班具有向心力的学习共生体。她的做法也令我眼前一亮。

用社会场景代替功能区分。班级中的公式栏是电影院课程表,值日安排作息时间等都张贴在里面。我们常说的导课员,在他们班级叫做放映员,放映员会在每节课后播报下节课的科目,并提醒大家做好课前准备。在设计院里,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困惑,任务自由认领,对于班级共性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学习方法。规划局来制定目标,有日常的行为目标,也有学习目标。如果这个月没有达成,下个月规划局会监督未完成的学生继续落实。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班级主题也在进行迭代,让空间激活社群的新鲜感。在她的班级,教室不是成人审美主导的标准化空间,而是成为了触发同伴互动的关系磁场。

在她的班级,班长是镇长,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馆长劳动委员是卫生局局长纪律委员是法官文艺委员是艺术团团长创管理员是童话镇的设计师……一个个生动的、富有场景化的名称,把管理权威转向了关系权威。

好的集体应该是在一起做事一起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发展起来来的这样的过程魅力十足,就像一只魔法比将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尤老师通过建立个人、班干部、小组、社团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制定共同的评价目标,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把班级活动社会化,在管理与互助中让学生们联结彼此。设立各个学科的研究所,各科的课代表就是“所长”,同学们有学科上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向所长求助,共同研究出解决办法。创设真实任务群能自然联结同伴关系,促进分工协作与深层理解,强化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关系是棵会开花的树,那些在真实关系中淬炼出的能力会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教育者的光芒从不在轰轰烈烈的成就里,而在那些俯下身倾听的时刻,在那些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引导里,在年复一年对教育初心的坚守里。这一点,也在艾瑞德许多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干着,不爱张扬但一直下功夫。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拼凑出属于艾瑞德独有的教育风景,酝酿出我们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教育温度。

这些看得见的方法与看不见的情怀,都将成为我们行囊里滋养教育生命的养分,让每一步前行都更有力量。

归程

这次学习还有很多优秀老师的亮点做法,比如陈玲老师“用儿童的眼光设计学习的模样,让空间真正服务于能力和素养”;张玉石老师建立学生动态兴趣档案,让学生了解兴趣,把兴趣发展成能力,为每个人找到兴趣的发展方向;郑小明老师用游戏化的方式,驱动学生内驱力的发展,注入实践班级项目的持续动能;吾康老师,一位语文老师,学习AI建模,创建AI智能体,构建互动模型,用AI赋能课堂教学……我也在慢慢学习和消化,也努力这次南京之行所学到的更地应用在之后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带班中。

彩蛋

我们这次去往的是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也是李校长曾工作过的学校,我们三位老师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也在校园寻找李校长曾经的办公室,我们一路走,一路与李校长远程交流。循着李校长的回忆,踏过他曾走过的路,仿佛能触摸到李校长当年在这里深耕教育的热忱。2017 年,带着对教育的梦想,李校长来到中原大地,来到了艾瑞德。8年来,李校长的头发白了,但艾瑞德的名字越来越响了!我们终于找到了李校长曾经办公的地方,虽因假期锁门未能进入,却已经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教育情怀。

归途时打车的司机问我们,你们是来这所学校学习的吗?我们回答,是呀。司机说,这所学校是我们这边很有名的学校了。我们也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校长就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南京——金陵古郡。跨过长江,驻足江南,十朝都会,气韵悠长。我们也利用学习过后的晚间时间去往,传承文脉、庄严的夫子庙,看了见证沧桑、斑驳的明长城。品尝了鲜嫩的盐水鸭,滚烫的鸭血粉丝汤。最后一天,回到郑州东站时已接近晚上10:00,没有去时的热闹交谈,仿佛我们三人都还沉醉在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