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题说的就是写作。
你是否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所以不想写作?或者即使写了,也不敢公开发表?
很多人不敢写作,不敢公开发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经有很多有名的,成熟的公众号作者了。他们已经写了几年,水平极高,如果你刚开始写,水平自然不可能和他们相比,很容易有落差,产生挫败感。而且网络这么方便,将心比心,一个大师和一个新手的文章,大多数人都喜欢看大师的文章。作为新手,你很难得到非常高的阅读量。
但这个问题就像:已经有很多作家写过很棒的小说了,我还要写吗?已经有很多非常牛的科学家了,我还要搞研究吗?我很可能比不过他们,所以我就不做了?我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没有优势,落后了很多,所以我就不进去了?
不,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也闪过这样的念头,那么你要小心,你可能已经不小心陷入误区了。
你可能会想:我写了就一定要写好,而且要写了有人看,对别人来说有帮助,我才写。如果达不到效果,那我就干脆不写了。写得不好,反而暴露了我在写作上的不足,白白受人嘲笑。
就像很多作者会盯着阅读量,每隔一段时间就看看阅读量涨没涨。那个数字不断牵动着自己的心,结果做事情都无法专心。
我之前也是这样。这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不会希望做没有效果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祖先选择坚持在一条没有鱼的河里捕鱼,估计早就饿死了。但我发现这会影响我的专注力之后,我就刻意地不去关注这个数字。为了远离诱惑,直到下一次开始写作,我才登陆简书,效果不错。
但其实这样是本末倒置了。写作的目的应该主要是追求自身的成长,写得好,阅读量自然会上去。如果只是盯着阅读量这把锁,想通过在锁上直接找到钥匙,这不现实,而且会无谓地浪费精力。
2
新人的优势和过来人应该是不一样的。过来人已经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很长时间了。很难转型。他的写作也基本限定在他的领域。而小的优势就是灵活,而且成本低,没什么可以放弃的,all in也无所谓。
而且,我们会有新的角度。不同时代的认知基础产生的认知注定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从小用着电脑长大。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很可能和那些看着电视长大,后来转用电脑的人不一样。比如对我爸来说,打字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他最近每天晚上都花很多时间来练习五笔。以前还有打字员这一职业。但现在,90后出生的大多数孩子打字都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如果乔布斯想着做手机就要像诺基亚一样,一定是硬件最重要,也许我们就用不上iphone了。很多重要的创新,都是一些不遵守行业规则,敢闯敢拼的“愣头青”做出来的。如果一味循规蹈矩,也就只能走前人的老路了。
对我们来说,前人走过的路,既是提醒,也是警示。它会警示你:这条路前面人很多,堵车。同时也在提醒你:有没有别的路?如果能开辟出新的路,往往能创造出属于你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