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的意思,是观照內心的真实想法,把內心的感觉当作修行并加以观照。人有两对眼睛,肉眼看世界,心眼看自己。反观内视,自我省察,体悟生命的本质。人生本来就是一无所得,一无所失,得失自在,就不会患得患失。
空性。《悟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其实都是短暂、虚无、变幻、不真实。想明白了,人生没有什么好计较、掛碍的。想的开就快乐,想不开就烦恼。
色即是空。色,指一切事物;空,指自性。色是外在事物的表现,一切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嗅到的事物。所有的色,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而是空。空是色的本质,色是空的外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蕴,积聚和合。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人世间一切情感、思想及行止,都是五蕴和合而成。
无明。盲人看不见光明是无明,我们参不透生命的本质、事物的真相,也是无明。我们常常以虚为实,以假为真,以非为是,执迷不悟,结果就给自己带来烦恼与痛苦,也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甚至造成伤害。我们要有大智慧体悟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所以不该有的想法要“断”,不该有的物品要“舍”,不能相处的人要“离”。
色不异空。《心经》:“色不异空。”色指一切事物,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色、声、香、味、触、法。”空指自性。不异,没有差别。色是外在的表现,所有的色,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不是独立存在的因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而是空。空与色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不是在色之外别有空;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空也是一种存在,空是色的本质,色是空的外观。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色与空的关系,就像有与无的关系。
空不异色。《心经》:“空不异色。”一切事物的呈现,没有恒常不变的实质,所谓成、住、坏、空,空是生灭变化的过程,有生就有死,有起就有灭。空是本体,色是外现。色是物,空是心,心不离物,物不离心,心与物一体,就像写作是物,灵感是空,有了写作的灵感,才有作品的产生。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缘灭,有相状、有功用,但是其相状、功用,都与时俱变,所以说是空。
色即是空。《心经》:“色即是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有为法,指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只是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常常昩于虚幻,以假为真,以虚为实,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执迷不悟,所以有争讼、矛盾、冲突、伤害。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好争、好求的,而能以平常心,以般若智慧,体悟生命的真谛。
空即是色。《心经》:“空即是色。”色与空一样,空与色一样,都是空性,在空性中,一切形相、意相,郑是虚幻、不真实的。空不着于空,色不着于色。证得空性,就不会有执念,有分别心,没有执念,没有分别心,就不会有困惑、烦恼。参透诸法空相、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便不会再执迷、贪求,而得到人生大自得、大自在。
水静则明,心静则直探本心。《大学》谈修养的功夫,定、静、安、虑、得。心能平静,才不会躁动。心烦是因为想太多、求太多、算计太多。该放的放,该舍的舍,不贪无求,自能求得一颗安定的心。凡事随缘、随意、随喜、随得;自得、自适、自足、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