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又是一年农历三月,万物欣欣向荣,春光明媚,是大好的踏春的时光。

“三月三,茅尘(谐音,茅尘,就是茅草的嫩苔)一包尖。”就是说,三月三到了,茅草的嫩芽起来,小孩儿又有零食吃了。

小时候,每到农历三月,山上的绿豆果,茅尘,刺苔子,酸俊母都是我们的美味零食。

我拍的这个刺苔有点瘦

可是,三月初三这天,我们这里不知道哪辈人兴起的,把这一天定为鬼节。

据说吃蒿子馍也是源于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馍馍,是我们这儿民间的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亡灵的节日,也是孤魂野鬼随意游荡的日子,这一天家家做蒿子馍,人人吃蒿子馍,为的是纪念逝者安息,驱邪避秽。

洗净的蒿子叶剁碎 和入面中,面粉是小麦面和糯米面一样一半,加水和到面和蒿子合成一体,包进美味的馅料,很快,一锅蒿子馍馍就包好啦。

蒿子馍馍可煎可蒸,味道都十分好。煎至两边金黄即可,外面的馍皮酥软粘糍,清香绵长,里面的菜馅可口有味,吃到嘴里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

据说,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馍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着切细的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馍,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风餐露营,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

一直到今天,我们这还流传吃蒿子馍馍的习惯。

除了吃蒿子馍,三月三这天,民间还流行一种做法,家家户户早早的备上鞭炮,天还没断黑,就早早地吃罢夜饭,一家人都待在屋里,哪儿也不去。

当黑夜幕完全降临,就开始炸“鬼”了。当家的在门口飞快地点燃鞭炮,趁炮炸响的那一瞬赶紧跑进屋里,插上门栓,用一把菜刀别在门栓上,然后全家都上床睡觉。最搞笑的是,还要把一家人当天穿的鞋子都压在床垫底下。

小时候,见大人们神神秘秘的做这些,我总是悄悄地上床,蒙上被子睡着,一动也不敢动,吓的大气不敢出。

这些个传说,这些个做法,如今仍然流传,每当三月三晚上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街道周边,鞭炮声总是“啪啪啪啪嗒嗒嗒”响个不停,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沿习着古老的习俗。

年轻的一代可不相信这些传说,大家该干嘛干嘛,一点也不怕鬼。散步的吃罢夜饭照常散步,跳舞的仍然聚在一起,音响开起来,舞蹈扭起来。

但是日日喧闹的超市,这天除了营业员,很少有人买东西。东街西街的道路上,往日里玩耍,遛弯的人还是比平时少了一些。毕竟,千年的传说,古老的习俗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思想观念上,上了年纪的人还是难以释怀。

简宝玉30天日更打卡第五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