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一阵阵秋风吹过,暑气慢慢散去,气温也渐渐舒服了起来。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每天骑着“小黑驴”穿梭在屋后的小巷子,一晃眼第二周过去了。时光在一送一接中缓缓流淌,也在一言一行中落地生根。一周的时间虽然很短,渗透的却是老师的付出、孩子的努力,也有自己的探索,感受到的是进步,看不见的是成长。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在这之前的一周里,我们组织了单位的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也许是《论语》看多了,整个教师节活动的筹划,我主张围绕一个“情”来展开,学员对教员的感恩之情,单位对教员的尊敬之情,教员携笔报国之情,虽然活动不多、也不大,但这种尊师重教的点点滴滴,融入到言行之中,既得到了不少协助,也收获了积极回应,效果总体达到了预期。
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反思和学习的过程。我们这些年都在说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失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尤其是不懂得感恩。如是一个想法在脑海中冒出来,晓丫头幼儿园毕业后,我们一直在想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感谢老师三年多的辛勤付出。教师节当然是铭记师恩的最好时机。立说立行,我和晓丫头一起在网上精心挑选了3份小礼物,教师节那天放学后,带着她来到她曾经生活了三年多的幼儿园,看望她的启蒙老师。
走在熟悉的校园,晓丫头格外的激动,她说又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像回家一样。她的老师送走了她们,现在又开始带刚入园的新生,我们来到教室门口,晓丫头有点羞涩,我陪她一起轻轻敲门,看到熟悉的老师她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那亲热劲连我都有点羡慕。老师搂着她跟弟弟妹妹们打招呼,她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给了老师。见面的时间很短,我们离开教室后,明显感觉晓丫头很兴奋,我乘机跟她讲,以后每年爸爸都要带着你看幼儿园老师,一辈子都不能把老师忘了,然后一起拉勾勾。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能让感恩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为了响应班级家长的号召,这周我成了第一批班级志愿者,早上比以往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晓丫头本来早上起床就万难,这下就有点不乐意了,一出门就叽叽歪歪我为啥那么早去。路上我一边骑车,一边跟她说为什么要提前去学校。她没好气的问我,为啥别人家长不去,偏偏你要去呢。我告诉她班级就像我们家一样,家里的事不能让妈妈一个人做啊,也不能只让爸爸一个人做啊,宝宝一个人做也很辛苦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分担一些,这样家里就会很幸福。到了学校的时候,看着我穿上志愿者服装和袖标,晓丫头乐坏了,说爸爸像个交警啦。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当家长志愿者,其实也就是帮忙开个车门、把孩子从车上接下来。惊奇的发现,学校的关校长和老师们都在门口接孩子,孩子下车后,家长就可以放心的离开了。最近在看关校长写的《追寻幸福的教育》,她说每天都会在学校门口接孩子进校,这于她是一种幸福的实践,也是一种幸福的传递。我想,站在家长志愿者的行列里,对我来说,既是责任的传递,也是幸福的接力。以这样的方式,更是参与晓丫头学习过程的一次努力,也是对自己的超越,毕竟这辈子当个开车门的门童,机会真不多。陪晓丫头学习成长的过程,更是同她加深了解、加深信任、加深感情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是幸福的,更是珍贵的。
第二周开始学习写字了,我小时候的字就写得不好,基本上属于“草上飞”,没少挨打,记得有一次写了两页纸的作文,妈妈让我自己念,自己不认识的字她就拿着尺子打我的手心,结果一篇作文念下来,手心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直到上了初中,才慢慢把这个坏毛病改过来,如此切肤之痛,当然不能让晓丫头重蹈覆辙。我想从一开始就让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每天按照老师说的,先看每个字的占格,说出笔顺,观察结构,然后再动笔,“横要平、竖要直”,不满意的擦掉重写,如此反复、直至满意为止。没想到,小家伙还挺享受这样的过程,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点点变好,她说挺喜欢写字。好吧,果然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迟早要被拍在沙滩上。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晓丫头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以前,让她读书,她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对着书读,最多只让妈妈去听,如果有其他人在,她怎么也不肯读出声来。在上国学班的时候,老师说她其实都知道,就是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我跟她谈过好几次,但她总是说自己怕,没有什么改进。我把担忧告诉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有意鼓励她回答问题。有一天回来,她说她举了4次手回答了4个问题。老师也跟我说,“小宝贝一天天进步,胆量也一天天变大了”“声音越来越洪亮哦”。我把老师的话告诉晓丫头,她很开心,每天背诵课文声音大多了,也不再怕别人听了。
开始是探索,也是收获。两周的时间,老师的温柔和呵护,融化了晓丫头心中那一些担忧和忐忑,她已经对学校有了归属感,今天奶奶过来了,我们跟她开玩笑,说让奶奶带她回老家上学去。她说不行,我会想我的老师。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原来,一份爱真的能点燃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