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江南甄家的存在,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巴金认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但包含自传成分。他指出,曹雪芹若没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就无法写出这样的小说。
江南甄家与京城贾家,“真作假时假亦真”,江南甄家,让贾府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贾宝玉在梦中见到甄宝玉,一时间,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实存在的宝玉,哪个是虚构的人物?
《红楼梦》的开篇,曹雪芹通过人名点题,“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真对假,隐对显,历史照进现实,“贾府之真影”,便是江南甄家了。
凤姐接话,她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她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她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她们家的。
赵嬷嬷又说道,这谁不知道?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江南的甄家, 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最关键的一点,甄家“接驾四次”。很显然,曹雪芹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写入小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南京江宁织造任上,1684-1707年,曾四次接待康熙皇帝南巡,导致巨额亏空,为曹家衰落埋下伏笔。
这段真实事件,被作者巧妙地移植在甄家身上。让虚构的贾府,在表面的繁华下,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根基。而略带自传性质的这段描写,寄托了曹雪芹对家族过往的怀念。
皇家对“江南甄家”和贾府的泼天恩宠,两家为了接驾,倾家荡产的投入,暗伏两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第五十六回,通过林之孝家的一番话,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江南甄府的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
江南甄府先派人来贾府,送礼请安。探春接了礼单: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贾母她们又客套了一番,叙旧聊天,然后谈到了正题,甄府家的宝玉,今年也是十三岁,自幼长在老太太身边,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他。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
贾母喜的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却一般行景。而宝玉,本就是迂阔呆公子的性情,所以不肯相信,这世上会有一个人,跟自己的姓名一样,容貌一样?他认为甄府的四个女人,为了取悦贾母,故意那么说的。
关于甄宝玉和贾宝玉,湘云和宝玉有一段对话,很有趣。湘云打趣宝玉,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以后若是闹急了,或者再被打很了,可以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宝玉去。
贾宝玉入睡后,在梦里进入“甄宝玉”的家中。两个宝玉,在梦里相见了,而且还是梦中梦,贾宝玉寻找甄宝玉,甄宝玉同样也在找贾宝玉。
梦中的贾宝玉,不觉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十分诧异:“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宝玉疑惑间,看到几个丫鬟,不禁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
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宝玉只当是说他,自己忙来陪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好姐姐们,带我逛逛。”
巧了,甄宝玉在梦里去了京城找贾宝玉,贾宝玉在梦里来到了南京,找甄宝玉。作者的这段描写,很有深意。
甄宝玉的存在,让贾宝玉的“叛逆”和“情不情”,有了对照的人。而宝玉的梦境,强化了甄府和贾府的关系,作为命运共同体,甄府的前路,便是贾府未来的结局。
昔日,曹家烈火烹油,最终却落得抄家的结局。曹雪芹的《红楼梦》,看似满纸“荒唐言”,却字字滴血。江南甄家,复刻了曹家兴衰的,是曹雪芹家族历史的投影。
第七十一回,八月初三,是贾母八旬之庆。只有江南甄家送了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脂砚斋的批注,很耐人寻味: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直言:“甄家其实就是作者曹家本身的一种投射……书中每一场烈火烹油的繁华,都不过提前预支了日后满门流散的悲剧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