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府,老家在金陵。而曹雪芹家,也有个"老家"在南京。哪怕后来回到北京,他们也还是会时常时常提起"金陵"城里的"老宅"。
《红楼梦》里,贾母一生气,就说“回南边去”。尤二姐去世后,贾琏经过王夫人同意,准许在梨香院停放五日,后来挪到铁槛寺去。贾琏定要给尤二姐大办后事,书中这样写,贾琏道:“三日断乎使不得,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多停,等到外头,还放五七,做大道场才掩灵。明年往南去下葬。”
贾琏亲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贾母唤了他去,吩咐不许送到家庙里。贾琏无法,只得让人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可见,贾府的老家和家庙,都在金陵。
第四十六回,贾赦看上了鸳鸯,要让她做妾,邢夫人找到鸳鸯,做她的工作。鸳鸯誓死不同意,跟袭人、平儿聊天。她们的谈话里,鸳鸯提到了南京,她说,太太说要去找她父母,还能真去南京找?
邢夫人向凤姐打听鸳鸯的父母,凤姐说,他爹的名字叫金彩,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他哥哥金文翔,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他嫂子也是老太太那边浆洗的头儿。
贾府的金陵老家,对于贾母来说,是心灵栖息的家园,是无助时最想回去的避风港湾,也是贾府众人最后灵魂皈依之地。那么,曹雪芹度过幼年时光的曹家老宅,是怎样的呢?
曹家老宅内,有康熙皇帝亲自书写的"萱瑞堂"三个大字,悬挂在内院正厅上。曹雪芹的太爷,虽文采出众,却不擅长经营庭园景物。只在他到任后不久,亲手种了一株楝树,待其长大,绿树成荫,建一草亭,取名"楝亭"。
曹家后辈对老宅,对这一亭一堂有着深厚的感情,曹雪芹自不例外。毕竟,他从小就听家人讲过去的故事长大的。曹雪芹的太爷去世后六七年,从1690起,其祖父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苏州去做织造官。
时隔九年,再次回到金陵老宅,曹寅感慨万千。根据专家考证的结果,认为曹寅并非直接继其父任,而是隔了九年。此时的老宅,不复当年模样,甚至有几分荒凉,想来看护老宅的人,也只是完成任务,并未加以维护。
对于曹寅特别钟爱的外署文酒宴会的西堂,内院萱瑞堂一侧的西轩,以及整个府院半偏的西园,在曹雪芹心里,都觉得特别亲切,意味深长。毕竟那是祖父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
曹雪芹年幼时,还不能懂得其中的种种事故,等到他长大一些,能读懂祖父留下的诗卷时,句句诗文都能引起他的回忆,让他心生感慨。
从康熙二年起,曹家便在老宅居住、过年,曹寅诗中怀念的,正是这三十年多年来的往事。当初曹寅写诗的时候,大概也想不到三十年之后的祭灶日,正是他家惨遭巨变的"命下"之日。当此流年急景,腊鼓频催的大年底下:
《红楼梦》第二回, 贾雨村和冷子兴别后重逢,因·两人是旧相识,而贾雨村佩服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之人,冷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便是从二人的对话开始的。
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脂砚斋评价,作者安排贾雨村游览六朝遗迹,进石头城,乃点睛之笔。至于宁荣两府稀疏,不复从前,说明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而曹雪芹的本意,只写末世。因此,《红楼梦》的结局,绝不可能像高鹗续书那样。
还有一处批注,触动人心。“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为什么后一带,不用西字呢?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此处为作者暗写南京织署,与"都中"(北京)的贾府所居之处,已无关涉。
前面已经讲述,曹家老宅的西池,西堂,西轩,西园,对曹雪芹来说,是记忆深处最温馨的存在。那段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治愈了他千疮百孔的心灵。
等曹雪芹长大后,能看懂的祖父留下的诗词,他喜欢祖父的文字,也更加怀念逝去的岁月。于是,曹雪芹把自己记忆里的曹家老宅,融入《红楼梦》,让红楼梦中人也和自己一样,有一个安放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