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6结束还有24天。
看了一些图书和作家推荐的信息——背后是那些经过简单地二手演绎,也能看起来智慧、有着不可言说秘密的书。
因为大学专业的关系以及一些工作经历,我很清楚图书推荐的神奇——即使是再快餐的商业营销书也能戴上美轮美奂的诱人面纱。几句话的存在,无论在读书频道的推荐还是豆瓣首页,最终的功能往往是轻易地勾起“啊我应该看书”、“为何没看什么书”的愧疚感。而至于我,无论如何有意识地去清新辨别,还是会偶尔买几本书。
然而买回来后,这样被偶尔刺激的我,始终留着好几本打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的书。和大部分的新年计划、学习目标一样,阅读它们归属于无疾而终的命运——仿佛早已写好。
记得年初在豆瓣和多看上都买了好些书,挑的时候也很小心,都是我有认知度的作者或慕名已久的书。如今两个平台上,账户里的书几乎都打开过。然而,有些重读的书,再也找不到曾让我大彻大悟的精华段落。有些新入的书,一旦开始阅读却只想着结束。
当买变成买买买,承诺变得随便而轻易,然而换来的是快感更短暂。
曾经对某本书心仪已久的期待,在买了一车书以后消失殆尽。大学以前,每个月初、月中、月末都在报刊亭等待不同的杂志上架,选择一个周五看完整本《萌芽》是我最期待的大餐。如今,却几乎不会对任何一本新书有非看不可的心情。
曾经把大街小巷翻过身来,只为找到一件有所心仪的新衣。如今无论电商如何制造节日、变换法子、平台下单,即使一开始仿佛刻意迎合般、学着有所期待地选,到手时只是觉得so so吧,就这样吧。
如果没有买买买,只有有舍有得地买,只有真正需要、有用、从不闲置地获得,或许更满足。
毕竟在买买买的光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值得赞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