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赛尼的小说,扑面而来躲避不及的苦难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向下沉,一直沉,低气压般呼吸不畅,心情像被雨淋湿的T恤,湿冷纠缠,渴望艳阳高照,读到后来就像洗了个热水澡,酣畅淋漓,同时又有一种阴霾中看见一丝天光、寒冷中得到缕缕温暖的感动。
《追风筝的人》如此,《灿烂千阳》亦如此,两部小说都讲述了苦难与救赎的故事,只是,后者更荡气回肠。
私生女玛丽雅姆和母亲生活在一个偏僻的泥屋里,母女二人相依为命,过着卑微贫困的生活,可这种平静的生活在她15岁生日那天被彻底颠覆:母亲自杀,遗弃她的父亲再一次遗弃了她——把她嫁给了年过四十的鞋匠拉希德。自此,玛丽雅姆在这个粗鄙暴躁的男人的淫威之下过起了受尽虐待尊严扫地的生活。
十八年后,纷飞的炮火炸毁了邻居莱拉的家,莱拉的父母双双殒命,剩下这个美丽的女孩孤苦伶仃,更为严酷的是,莱拉此时怀上了初恋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爱情的结晶,14岁的莱拉走投无路之际嫁给了编造塔里克死讯的拉希德,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共侍一夫的两个女人注定不可能和谐共处,玛丽雅姆和莱拉亦是如此,尽管她们都不爱拉希德。相处之初,玛丽雅姆对莱拉充满了猜忌、排斥与冷漠,她告诉莱拉:你可能是这座宫殿的皇后,而我是一个乡下人,但我不会听从你的命令。你可以向他抱怨,他可以割断我的喉咙,但我不会服侍你。你听到我说的吗?我不会当你的仆人。善良的莱拉被吓得身体一缩,她本不想也不会奴役任何人。
两个人关系的改善是从莱拉生下阿兹莎之后开始的。因为生的是个女儿,拉希德大失所望,对莱拉也渐渐恶语相加粗暴蛮横。按理说,此时此刻玛丽雅姆该扬眉吐气了,但书中这样写道:奇怪的是,女孩的失宠本应让玛丽雅姆觉得很高兴,给她带来报仇雪恨的快感。但它没有。它没有。玛丽雅姆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对女孩生出了怜悯。看到这里我感慨万千,真的,天长日久的苦难并没有让玛丽雅姆的心灵扭曲,她的爱没有干涸,她心灵的最深处仍然柔软,那里,汩汩冒着清泉,滋润一片绿洲。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玛丽雅姆对莱拉是同病相怜的话,那她对阿兹莎来说绝对是天使降临——就是为了爱阿兹莎而来。有一天夜里,玛丽雅姆感觉口渴去厨房倒水,发现了睡在地板上的莱拉母女。莱拉睡着了,阿兹莎醒着,玛丽雅姆第一次近距离地看了这个粉嫩的婴儿,孩子也歪着脑袋打量着她,“眼光中混杂着高兴、迷惑和怀疑”,“婴儿吮吸着自己的手,对玛丽雅姆露出笑脸,一些细小的唾液泡沫在她嘴唇上闪闪发亮。”在玛丽雅姆打算走开时,这个可爱的孩子用她粘了口水的温暖而柔软的细小手指抓住了玛丽雅姆的小指头,哎呀呀,读到这里,脑海中直接有了画面:昏黄如豆的灯光下,一只饱经沧桑的大手被一只粉嫩白皙的小手抓着,四目相对,一个慈爱,一个好奇,你的心不会被这涉世之初人畜无害的纯真融化?我才不信!
两天后玛丽雅姆送了一堆婴儿的衣服给莱拉,那是她当年怀孕时亲手缝制给自己的孩子的,两个女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友好聊天,莱拉感谢玛丽雅姆送衣服给阿兹莎,玛丽雅姆也对莱拉不久之前在她遭拉希德毒打时的挺身而出表达了感激之情,然后,感人的一幕上演:这两个饱经风霜忍辱负重的女人坐在屋外的折叠椅上,就着甜饼喝了三杯茶,“山中枪炮声连绵不绝,她们看着云彩飘过月亮,这个季节最后一批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黄色弧线。”恬静的夜晚,有月亮与萤火虫的夜晚,有理解与包容、仁爱与悲悯的夜晚,这美好的夜晚!
自此两个女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每天早晨,玛丽雅姆总是等待莱拉下楼吃早餐,渴望听到她的拖鞋在楼梯上的啪嗒声,渴望听到阿兹莎欢快的咯咯笑声、见到她那八颗小小的牙齿、嗅到她皮肤上的奶香味。”甚至在她们那次失败的逃亡和莱拉第二次生产时,玛丽雅姆都以母亲自居,并将母爱的温暖给了莱拉和她的孩子。她现在明白了她的母亲,“她悔恨莫及地想起娜娜,想起她也曾作出的牺牲。娜娜本来可以把她送给别人,或者把她丢进阴沟,然后一走了之。但她没有。娜娜忍受了怀着一个哈拉米的耻辱,用尽心血来抚养毫无感念之情的玛丽雅姆,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她。”玛丽雅姆自己多年以来心灵的荒芜、亲情的缺失,被这对母女滋养了,弥补了,除了感动与感激,只有无尽的爱,在彼此心里,生根发芽潜滋暗长。
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玛丽雅姆渐渐老去,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当然会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地爱着玛丽雅姆,为她养老,为她送终。但别忘了,这里是20世纪末期的阿富汗,因为战争,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变数。
塔里克回来了,他并没有如拉希德说的那样死于战火,他只是迫于生存压力帮人运送毒品被判了七年徒刑,现在,刑满释放,他来找莱拉。拉希德从儿子口中得知这一消息,他气急败坏地对莱拉挥起了拳头、抽出了皮带,丧心病狂地把莱拉摔倒在地并扼住她的脖子,他打算扼死她!就在此刻,书中最震撼人心的救赎上演了:玛丽雅姆抓起来一把铁锹,“拼命地把它高高举起,拼命地将它向后面伸出……打定主意之后,玛丽雅姆把铁锹砸了下去。这一次,她使尽了浑身的力气。”
她杀死了拉希德,为了救莱拉!这个一辈子都被别人摆布的女人,第一次,自己做出了一个决定,她的行为,我们已不能单纯地从道德的层面来评判,因为,她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次救赎,更是一种能够直面任何苦难的笃定,她押上了自己的一切来换取莱拉和两个孩子去投奔塔里克,当莱拉要求她一起走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我杀了我们的丈夫。我夺走了你儿子的父亲。我不该逃跑。我不能逃跑。就算他们抓不到我,我也永远……我也永远逃不过你儿子的悲哀。我如何能面对他?”她坦然接受了死刑,她甚至觉得这样的结局甚是圆满,“对我来说,这里就是终点。我已经无欲无求。我小时候所渴望的一切,你们都给了我。你和你的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感到如此的幸福。”
为什么玛丽雅姆能如此淡定地承担所有的罪过?我想就是因为,通过与莱拉这么多年的相处,她已经明白了生活真实的样子,理解了母亲的痛苦,理解了父亲的无奈,也理解了她自己的命运。她是那么弱小的存在,却在爱的救赎里,活出了一种荡气回肠。
这就是胡赛尼笔下的救赎,无论是《追风筝的人》里面阿米尔通过哈桑的儿子来实现救赎,还是《灿烂千阳》里玛丽雅姆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救赎过去,都是那么激烈。这样戏剧化的情节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经历,但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还有痛苦过后的酣畅,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因为人心最深处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
什么是救赎?它真的不是年轻人眼中为了苦情而捏造出来的一种情感。我们可能都曾在不经意间,对最亲的人造成很深的伤害,甚至当时我们都不会发觉,等事隔经年,很多伤害都已来不及弥补。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羞耻感和负罪感,你要如何原谅和宽恕自己?
胡赛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逃生通道,他告诉我们,救赎就是用很多的代价,去时刻质问自己内心的罪恶与耻辱,学会直面我们心里血淋淋的那一面。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完成自我救赎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修炼,就是要学会超越我们身上的局限和偏见,去理解那些我们曾经因为无知而伤害过的人,去学会真正的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