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默读往往是和朗读结合着,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默读,尤其是读名著、整本书阅读、看手机新闻、浏览网页等等,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使用默读的方法更多一些。可见“默读是中小学阅读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既然《课标》如此注重默读,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默读训练情况究竟如何呢?有人曾在共75名语文老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5%的一线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组织默读,他们认为默读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个性,有利于展开阅读教学;另有55%的老师认为课堂中安排默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有的认为默读和朗读的教学效果是一样的;有11%的教师表示在自己的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默读;另有89%的老师则很少安排或根本不安排默读训练。由这份调查表可以看得出来,小学教师不是很重视默读这种读书方法的培养,其实,中学的一线教师也是如此。在平时常态课中,教师很少安排默读环节,课堂始终处于快节奏的回答问题、解答试卷的模式中。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第三个单元开始学习默读的方法,讲解之细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不可以忽视的。就语文学习而言,钱梦龙先生指出,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教师用书》中讲到:第三单元是学生上初中后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初步接受过默读的训练和熏陶。 初中的训练是以小学为基础的:比如要做到“动眼不动嘴----在默读中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边读边思考----在思考型的默读中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速度----将本单元的长文尽能读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等等。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怎样结合文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呢,这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比如说:一篇议论文,默读之后,要能掌握它的中心论点,看得出它的论述步骤;一篇记叙文,默读之后,要能拎出它的主要情节,讲出它的叙述顺序。《人民教育》上刊登了洪宗礼、程良方的《谈默读》的文章,里边说了这样一句话对我们而言很受用:“默读的方法很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有个读书“三字诀”:析题意、释提示、看注释、查字典、标节次、分段落、画重点、勾问题、加批注、拎中心、写体会”等等。
我想,如果我再带第二遍部编版新教材,我一定要在朗读方法指导上狠下功夫,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安排朗读、默读的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