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有三个名字,对应着三种人生高度。
本名易招弟,一个普通而且极具时代感的名字,农村里一个乖巧的养羊的女娃儿而已。
第一次改名在她11岁的时候,在剧团敲鼓的舅舅领她进了县剧团,并将其改名易青娥。
第二次改名在她18岁的时候,省秦腔剧院将她挖走,剧作家秦八娃帮其改名为忆秦娥。
易招弟的人生模板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没有人可以看得见的平凡人生。小说里忆秦娥在省剧院演出成功的时候,她喜极而泣,当时她只觉得演戏真的太苦太苦了,做主角的压力太大太大了,她当时就想,下辈子要是允许她选择,她一定选择放羊。即便放不成羊,她宁愿去烧火做饭,也不愿再唱戏了。尤其是不唱这种拿体力、绝技拼命的戏了。
记得易青娥在第一次烧火房住在灶门口的那个夜晚,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回到九岩沟。她放了一群羊,有几百只,不,是几千只。一沟两岸都是羊,全都是她家的羊。她数啊数,越数越多,咋都数不清。羊把她包围着。开始,她的脚是站在地上的,后来,羊就把她抬起来了。她在羊身上躺着,滚着,好柔软、好暖和的。后来,不知咋的,她也变成了一只羊。它们就都卧在坡上晒太阳。太阳太暖和了,晒得每只羊的毛,都是金灿灿的。
她只想当一只快乐的羊……可是人生没有回头路,忆秦娥再也回不去了。
易青娥的人生是历经磨难的一生,下苦功,结硬寨。
到了县剧团的易青娥因其嗜鼓如命的舅舅下狱而牵连,成了剧团食堂的烧火丫头。而小小的剧团竟然藏龙卧虎,有“忠、孝、仁、义”四大扫地僧倾囊相授,还有有“米兰,胡彩丽”两位老师护法。他们都对这个易青娥青眼有加,私下给他“开小灶”,鼓励她敦促她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易青娥自己也非常努力一边烧火一边抬脚练“朝天蹬”。这种硬功夫,让人想起在奥运会赛场上跳水姑娘们,她们完美的纵身一跃的背后有多少伤痕累累的记忆。
易青娥就是这样,凭一股子与生俱来的傻劲,对练功有种痴迷,把朝天蹬练到极致,心无旁骛地重复,当对手使绊子的时候,她在苦练基本功;对手耍小聪明的时候,她在默默背台词;对手在领导送礼的时候走捷径的时候,她在排练折子戏。有多少荣光,背后就有多少苦难。
小说里的人物朱继儒说:锥子装在布袋里,那尖尖,迟早都是要戳出来的,谁也挡不了捂不住。你们甭急着解布袋口,布袋口好解,有时一阵风就自己刮开了。果不其然,易青娥在折子戏《打焦赞》中成为主角,一举成名。
忆秦娥的人生,红遍三秦大地再到美国百老汇献唱,万众瞩目,成为不可替代的主角。
成名之后的忆秦娥依然能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仍然不忘练习喷火绝技,继续打磨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