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潜能无限的英雄之旅,用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话,那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有时候会想,生活不如意,为什么而活,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做的太少”,试想一下,我们在疫情的这段时间,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刷剧呢?还是在阅读,在学习,在提升自己呢?
正如云上老师《母亲的英雄之旅》说的一样,这里有一条路,看见他,走向他,每一个人都值得,这条路很艰难,但只要你坚持,就能见到曙光。
一、你为谁而活,就活成谁想要的样子
你为谁而活,就活成了谁想要的样子,唯独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实我们有很多选择,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想过,或者是我们想却没有去做,做了又怕害怕承担,最终在反复的遗憾中蹉跎,没有真正明白这辈子真实的意义。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角色,是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我们想要的呢?云上老师的三个转折点,估计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女儿角色(16岁),不为父母活。一次与家人争吵,让自己知道不应该一直活在父母的美好期待里面,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一直做乖乖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考上大学以后疯狂的玩,原因就是他们在大学之前一直被父母压抑着,一旦没有了束缚,就像脱缰的野马,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典型的例子,可以从马加爵(kill同寝室同学),吴谢宇(kill母亲)的事例中不难看出。
(二)初入社会工作角色(22-28岁),放弃安逸生活。大学毕业以后做了高校教师,但是却觉得老师和学生的生活都太安逸了,工作生活重复率高,没有价值,这个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不断询问自己之后,通过冰山工具不断地深挖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决然辞职,追寻使命去了。
(三)真正期待的角色(34岁之后),为使命而活。34岁,云上老师成为了一名母亲,不想让孩子接受传统应试教育,随即创办了花学园(幼儿教育),而后一直延伸到云开小学(新式素质教育),云初(成人教育),云可(营地教育),这就是使命驱使,因为她想让孩子和父母都能独立自主的成长。
二、不想过被焦虑打败的人生
每个人焦虑是不同。就比如,学生的焦虑可能是因为论文写不好;上班族的焦虑可能是因为赚的钱不多;当前疫情焦虑可能是因为健康没有保障。
云上老师的焦虑。一个是异地的焦虑,另一个是孩子成长教育(情绪管理)的焦虑,创办花学园就是在做对抗焦虑的事,因为她希望两个宝贝女儿能快乐成长,未来进入社会能更加从容淡定。
人生不过是多次选择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被焦虑打败。人生设计的再好,再完美,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活在当下,看看前几年共享单车的势头有多好,设计的规则也非常合理,但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迭代,倒闭的非常多,单车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毒瘤”,破损的车子随处可见。
三、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一个女人家庭幸福却又无需用丈夫和孩子的名义来彰显,在历史的河流中,他最后是钱钟书的夫人,更是他自己,这位名先生就是杨绛。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这样子,杨绛对钱钟书说:“我见到他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结婚”,钱钟书对杨绛说:“我娶了她之后,从来没有后悔过,也从没有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多么简单质朴的爱情,而现实生活中,又要多少人倒在七年止痒上面。
不攀高坦然过一生。杨绛先生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就有机缘看到世代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持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致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试想一下,我们有几个能真正达到修道,修佛之人的恬静。
成长必有因,关键在自己。杨绛先生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和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这就像我们熟知的科比,他说:“你知不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钟是什么样子”,你在睡觉的时候,人家早已起来练球,成功不是偶然,就看你的功夫下的深不深。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四、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我们很多人想要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慰藉和陪伴,而是希望鼓励超越自我的伴侣,能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并在接受考验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而在这样的结合之中,我们不只是想得到什么,而且要有一种不自私,不求回报的付出的心态。
其实人们没有发现,对方不过是一面镜子,它投射了你在亲密关系中的高期待,高恐惧。如果我们没有认清自己,我们终将难以发展好的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的月晕现象,将很难看到本质需求。亲密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背后真正的动机,就是爱与被爱这个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就会开始愤怒,而这个需求源自之于婴幼儿时期。 尼尔森 的《正面管教》指出,孩子的基本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安全感,来源于母亲)和确认重要性(价值感,来源于父亲)。林文才老师的《心理营养》,则说儿童的需求有,无条件接纳,重视,安全感,价值感,爱和联结等。
(二)亲密关系的幻灭现象,开始出现明显的偏差。首先从孩子说起,孩子的归属感和确认重要性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偏差。常见的几个现象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2)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3)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伤害你多少。
(4)自我追逐--努力有什么用,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再来谈谈成人,成人的亲密关系是复刻了儿童的反应模式。因为每个人的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于过去的创造,是原生家庭里习得的,而往往是沉溺过去,无力可为。亲密关系本身是至于过去创伤最好的一次机会,可惜我们很多人执着,这过去的伤痛所带来的感受,宁愿沉溺其中,而不愿意抓住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张德芬老师:“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因为小时候常常让我们无力应对这个症状,这个无力的感受一直停留在我们身体里影响着我们,以至于长大之后我们面对同样的创伤,虽然客观上感觉有能力面对,但实际上主观上却无力可为。
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一直在停留中无力的感受之中,祈求帮助,却又不敢说出口。而往往说的“不是我在受苦,请你帮帮我,我无力解脱”,而是指责,“都是你的错”。而这些情绪往往又是不理性的。
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
(1)深呼吸
(2)接受
(3)触摸疼痛
(4)文字表达
(6)倾听
(7)感谢
(8)分享
(三)亲密关系的内省现象,就是自检。当痛苦大到无法忍受的时候,我们会采取两种行为。第1个是逃避,第2个就是面对他,打败他。而停下来内省自己所有想法和感觉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诚心检视自己人,终极目标就是能和自己内在想法(事物)和平相处、是用爱来应对他们,而这非常难做到。
(四)亲密关系最大的启示,一直置身于爱之中。在爱之中,就会无条件接纳自己,接纳你的亲密关系。就像小时候而是我们对父母的要求无条件接纳一样。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事实上这个是由于伴侣的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或者说是对于重要感和归属感的需求。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无关,无法从别人哪里获取,也无法由他人的行为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和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依赖所寻找的爱。
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和开心不是他的职责,而他的职责是通常有三个。第1个是镜子,让你看见你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第2个是老师,在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和启发你;第3个是“玩伴”,开启陪伴你一段生命旅程。
五、收获体会
(一)做真实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要做自己,因为如果连做自己都做不了的话,你就不会是你自己。
(二)活在当下,抵抗焦虑,放弃完美人生。未来不过是现在每个当下累计的结果,现在没度过焦虑痛苦没有尊严 ,难道以后就会豁然开朗,与其想象一个美好的生活,还不如埋头现在努力。
(三)检视自我,置身于爱。通过爱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不去指责对方,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去包容她,去爱她,不去死磕你对爱人的期待,理解彼此,做好镜子、老师、玩伴的角色。
六、分享给读者
这本书讲述云上老师,为追寻使命(独立自我)艰难历程。
最后,总结一下,共有4点:
1.活出自我。
2.活在当下,淡定从容。
2.成功靠自己勤奋。
3.亲密关系需要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