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边有五个棉纺织厂,就数一厂的马路好。
当时有歌谣说一厂的马路三厂的房。一厂马路有个小传奇,工厂生活区马路宽,据说是施工时工程师看错了图纸,据说这位工程师还因此被判了刑。厂马路有八百来米长,呈陀圆形。路西边一字排开是家属院,路北是工厂,路东是学校,幼儿园,商店,银行,派出所。路中间是操场和露天舞台。更有趣的是马路是两个陀圆型套着,靠近交合处是工厂医院,医院本来是花园,花园的四周才是低矮的医院,花园中是个金鱼池,看病每每都要通过一个幽静小道路过金鱼池,听到那咕噜咕噜的声音,看着跳起的鱼儿,心情先好了很多。虽然外面是单调的马路。
马路是沥青路面,有七米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每天早上有人围着这条路跑步。每年春秋季,工厂子弟中小学校开运动会田径赛在这路上开,工厂春节前后锣鼓队在这呛呛齐呛齐敲着欢迎上班的人流,工人欢声笑语如流水哗哗的上下班从这走过,先进人物披红戴花也要在这儿绕马路一周,就连有人偷布也要围着路走一圈游街示众。一边走一边敲锣:铛铛,我是***,我偷了厂里的布,这是不对的,大家别和我学,我以后深刻认识错误,坚决改正。一边敲还一边拉着架子车,上面都是她偷的布。还有男工偷布被罚拉车围着马路走一圈,也敲锣,几里地都能听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纱厂劳动强度大,那时“6个早班、6个中班、7个夜班”工人们轮换着上班。上夜班最难熬,连着上一礼拜,人都累迷瞪了。有时候,下了中班走路都瞌睡的掉头,几百米长的马路都走不动了,有人就干脆躺马路边睡一会,那会儿,社会治安好,马路也安静。
到了一九八七年,改革开放,马路就成了自发的菜市场和夜市的所在。
几百米长的道路两边,有数百家商户扎摊,卖蔬菜、鸡鸭鱼肉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人,当时周围的国棉一厂,三厂,六厂,印染厂,热电厂,纺织器材厂下岗职工多,在这个路上做小生意的多,都跑来买菜的人也多。到中午和傍晚,马路就挤不动。治安乱,小偷频频光顾,居民房后窗户下有人大小便。路两边铁皮房等临时建筑也多,就像鸽子笼,密密麻麻。
马路头的夜市是郑州吃货儿爱去的天堂。远近闻名。在这条路上,伊品的牛肉锅贴,冯记的猪蹄和水饺,老尚的烤鸭肠,胖子的烤羊肉串,老磨坊的牛肉拉面,伊宾的羊肉烩面,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华灯初上,各种香味扑鼻而来。
夜市摊儿一散垃圾满地,夜市旁边六厂家属院夏天不敢开窗户,烟熏火燎呛人的味往屋里灌,老炮喝够了,把脏乱差留下。喝啤酒多了,小便尿人家窗口下。 天天从那儿过,那味儿就不大好,往日安静的马路去哪儿啦?
来一厂马路的人越来越多,马路却越来越窄,一厂马路从起初的安静所在风景所在变成了人们的眼中钉,出门才是大问题,很多居民把马路的拥挤问题反映给了相关部门。
2017年5月3日,中原区执法局开始行动,完成了清理。钢棚拆了,摊位掀了,小贩走了,一条路宽松了。
道路畅通了,人挤人不见了,大爷大妈又犯愁了,环境改了,去哪买菜呢?一厂夜市不见了。吃货没了多年相伴的美味的而微痛,附近居民摆脱了噪音和拥堵的解脱。道路比以前畅通了,但私家车多了,马路中间打了水泥桩,两边过车,行人要不停地给车让路。
一条马路的生活回忆,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