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金山,即移驾扬州。住到"途客中国"东关个园店,冥冥之中是奔个园来的。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格情调,小小的,雅雅的,爽爽的。此后两天就在此安身。
个园是园名也是人名。它的原主人清代两淮大盐商黄至筠,字个园,其人爱竹成癖,取"竹"之半名人名园,不亦宜乎!今天的暴发户看看,人家一代巨富,却雅得很呢。
从扬州著名的东关街一路向西,行至中段,乃是个园的南门。
进了门,就等于进了黄家老宅,是一体三路、明三暗五的大宅院,中有门廊相通,像迷宫一般。三路建筑从东到西以堂屋命名,依次是清美堂、汉学堂、清颂堂。
堂屋的命名出于何典不得而知,若把"清"解作清朝,既是美清颂清,又是精勤汉学,可谓两边讨好,合于商人之道。联想到园主人黄至筠为钦赐二品顶戴花翎的红顶巨商,上溯其父黄凝,两次为乾隆南巡置办行宫陈设,因为置办得宜,屡获乾隆优赏,如此恩宠,他能不美清颂清么?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解,就太俗了。"清"在汉字里是个意蕴丰富的好字,可解作清雅、清高,有清趣,享清福。特别是在这样炎热的夏天,若有清风徐来,带来一丝清凉,那是何等的清爽!
红顶商人的巨额财富,来的不清不白,所以要用清字来平衡; 活得大红大紫,享着无量红福,也要用清字来平衡; 行走于射利之途,却也要结交清雅之士,也是用清字来平衡。表面上,表现了中国文化的辩证法; 实质上,也表现了中国商人的纠结。所以,"儒商"这种东西,怕只是中国才有。
个园表现的正是中国的儒商文化。园是商人用巨额财富堆砌出来的,进了园,却要儒雅清高,不沾铜臭。
整个个园分为前后两区。南面的住宅区,突出的文化主题是耕读; 北面的园林休闲区,突出的文化主题是清雅。这种鲜明的意识,只需要把前后两区的对联放在一起,就可一望而知。
清美堂: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汉学堂: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颂堂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以上是住宅区的"三堂"联句。
个园大门
春夏秋冬山光异趣
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里边还有一门,由住宅通往后园,有门无联,门两边的竹子就是联,说明真正的景致在里边。
宜雨轩(春景)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鹤亭(夏景)
立如依岸雪
飞似向池泉
住秋阁(秋景)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梅花蕊上寻
冬山(冬景)
虚竹出兰生静气
和风朗月喻天怀
抱山楼
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
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这里只是个园中的部分对联,一些是原联,也有些是后人所题。
宅基百年,园括四季,可见当初主人营宅建园时候所用的心思。物因人有,人亡物在。如此巨宅名园,到如今几经易主; 而黄家后人,又安在哉?人啊,人啊,汲汲营营,都在忙什么呢!
突然想起两句诗,杜甫咏宋玉的,"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觉得挺合我此时的思绪。
住处对面就是古运河,夜景可观。东关街在晚上也热闹了许多。其实暑气不减白天,有没有太阳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