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9月28日
地点:华师大
主讲:肖思汉
⊙∀⊙!哇⊙∀⊙!,年轻有为,大师,大神!
上课时蹭课占一半
作业多,蹭课的也要做,蹭课的也还是多
✌,今天没有作业!老师万岁!
插播一条早新闻
最爱学习的厚实的背影,总在
我们的小班主任——周文叶教授的爱徒:林洛颖,在读研究生二年级
我的座位
每天不变的同桌
我们在一起学习的这间教室——华师大理科大楼228
开讲
预告:15分钟
以上都是课题名称
从很多题目中摘出的常见结构
眼熟吗?
可以换成平常自己做的事情
但是,这不是课堂研究
酷炫、高大上的背后跟某个研究有关
课堂不是工作的思路
真正的课堂研究——
关心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关心教与学的关系
老师的视角看课堂
学生视角看课堂
现象:
老师是一厢情愿
所以要看学生是怎么学的
谁在设计?
谁在做?
——老师,这是极其自恋的!
故事和分析的关系
现象:
我们缺的是对故事的分析
没有研究充其量就是故事会
改怎么做?
从故事中提炼 研究 ……
回到成都,带着陌生化的视角去看课堂会看到很多东西!
案例一
思考:
看到什么?
意味什么?
美国一家幼儿园游戏后一个小孩儿收拾玩具
现场:
一个老师
一个小孩
原样摆回刚买时已经永远不可能
学生要三角摆回
老师示意后
孩子的几何思维——摸索 再摸索 这就叫学习
这个学习发生在几秒间
你十有八九会漏掉这样的机会
不被认可的黑人,小女孩,敏锐的数学思维,如果研究者没有注意,你很容易忽略
启发:需要老师们对非常微小的 事件的高度敏感 故事+分析
案例二——小学
美国7年前改革,
把探究细化成8项活动,
见上图
课堂做到——学生与学生争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实验:6个实验班只1个班看到孩子与孩子争论!
实验为什么会失败?
用”不同数字想引起,想看到基于证据的争论只要一个班做到,
关键原因——是有引起争论的方式:有没有任何人想说服任何人你的数字是对的?
6个班学生没有区别,只有一个班出现学生争论!为什么?
研究六个班老师在同样的课堂上说的话
只可能是老师——老师!
经常说,如下
教师充当回音,
很快的时间里,
以某种方式组织 提炼,
转述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感觉是学生自己的观点,
但不是复读机!
不是路由器!
老师要公开地学生对话,
制造争论的气氛!
暗示学生:
我们的讨论要指向达成共识!
而不是某个正确答案!
那个好老师做到了
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
——你有没有说服别人?
因此第三方(听的学生)
会带着新的想法 新的观点 新的主意投入思考研究,
学得才会深刻!
启发:
从上图教师说话的频率,与学生说话的频率比对得出结论——课堂就是学生在学一套说话方式!
课堂复杂,无论理念多大,只是教师 学生 一句一句地说话,回到师生对话中,老师与 学生说了什么话?!!
这就叫基于证据的课堂研究!!
案例三——小学五年级
案例前先课标,如上图
案例分析:
教师始终不满足学生的答案!
老师的问题都是开放式问题!
回到课标——契合课标,课标说
老师要保持高度敏感,予以适当的指导!!
这就是基于课标!
接下来看文字没有看到的东西——课堂视频
案例分析:
当老师坐在学生旁边——课堂生态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有研究的氛围
启示:
课堂上不但要看学生说了什么
还要看说话的情景,状态,
……
都是老师该研究的,关注的
课间小秘密
上课
案例四——初中
教师的话语调度,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那个时刻,
发现蓝衣服的观点来自电脑,
果断放弃自己的观点,
附和蓝衣服的观点
证据如下
证据
发现——争不过蓝衣服,因为争不过电脑
案例启发: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等而放弃争论的故事!!!
引出教师与互联网的故事——……
你也可以找到好玩儿的事情培养自己的专业视角!
灰色——培训前
红色——培训会
7周
三项训练
一项
一间教室速写,
帮助你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
目的:训练大家对场景的敏感度
训练二
课堂就是互动
关键是识别互动结构,
就是课堂实时评价
互动不是铁板一块
有交叉,有转换,有拆分
所以训练三
很少有人注意第三层——互动结构,看到已经很不错
彼此牵制,看到生态系统的起伏非常了不起
课堂生态的微观宇宙
图上,
教授花了一周的时间,
用5 6米的卷轴才记录30秒长的课堂!
——可见微观到什么程度?!
教授:
重视过程!
看似平庸 看似平淡的工作中并不代表平淡
你们最有能力 ,有条件做研究
从今天开始重新关注日常
去关注
去发现
去研究
成为专家型教师
冯老师总结:
搜集数据
搜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