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窗户瞄了一眼流水线上的普工:机械,枯燥,工作时间长,倒班,累,职业病,环境差,工友素质差,工资低,压抑,没有希望……
体验“真实的社会”,吃苦耐劳,好奇心丢失,任劳任怨……这个群体人数并不少,只是平时接触不到。
有点难受啊,自己去的话一定受不了,需要重新看待这世界了。
我的主要纠结点在于上班的时长,几乎没有自由时间。然后就看到了《双休日,一场当代生活的大型骗局》,部分摘抄如下:
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地球。人们每周上6天班、每天16个小时连轴转是常有的事。
1817年,良心工厂主罗伯特·欧文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8小时消遣,8小时睡觉。”
1920年,北上广等地的工人走上街头,开始为争取“三八制度”而奔走。
1926年,福特公司又在八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双休,并将工人们的薪资翻了一番。
1994年以前,由于周末只有一天假,很多活儿都得堆在这天干:换煤气啦,洗衣服啦,逛街买菜看老人啦,人人都忙得跟打仗似的。“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成为当时一种流行说法。
1994年3月5日,试推行“大小礼拜轮休制” ,全国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大礼拜”的星期六。
1995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天工作制。
到底什么是苦呢?
反对996的人觉着自己苦,在某个时代的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看似“自古以来”的双休,到现在也不过推行了24年而已。
人通过对比得到痛苦,也通过对比得到快乐。
当下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恼的人,如果把关注到自身的感受,五天八小时也能过的不错,前提是能脱离社会对比的体系。可惜,身边的亲友往往不能免俗,自己也身不由己,大家相互裹挟着。
优越的人自然愿意对比。落后的人心有不甘,也算是希望的源泉。
因为不同,所以丰富。如果万物平等,熵增到一定程度,人肯定也不喜欢热寂。
我们所痛苦的,正是快乐的源泉。
尴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