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希望与我的思考同步。我就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分享给大家。
这些问题之中隐含着一些目前还不能算是结论的东西。我和各位一样,在迷惘中质疑,在探索中反思。
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显得很纠结的细节,我倒不是很在乎。
我的直觉告诉我,可能我们在认识上还有不少误区,但我们已经和希望追求的真理很接近了。
——————————————
我们的意图:
1)我们的意图就是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没有其他。
2)我们此前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任务,这些任务能够导向于创造。学生们为了创造,作出了很多自学的努力,也带来了成就感。这是我们成功的地方。大一新生工程教育领域,似乎是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开拓的,这几年我们似乎一直以此为傲。但我们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a)为什么有些同学能够很快进入自学状态,思考很深入的问题,而另外一些学生做不到。b)如果遇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不去,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我们没有尝试过。
3)我们是提供了助教、信息系统、教师等一系列的支持服务,能够及时回答同学们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些还算不上是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高阶思维,也算不上引导他们能够理解如何自学。
4)我们研发了一些题库,能够判出分数,进行一种过程性评价。但是,我们没有将过程性评价结果反馈给同学。如果他们需要自己改进,我们也无法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其实我们的助教在作这些事情。但是这些改进都是个人的思考,零碎的。还远远不是一个具有一定内涵的规范化的体系。
5)我们以前的系统,虽然有数据,但是无法做到解决上面的问题,或非常吃力。我们能够判断出有些同学不够用功,然后呢?我们的系统或体系(包括助教)没有办法给老师或助教什么更为具体的建议。老师和助教似乎没有什么通道抵达那些不够用功的同学。或者说通道虽然有,我们会觉得有点别扭。哪里有点不太对劲似的。
6)综上,我们在教学上需要提升的东西还很多。
------------------——
7)回到1),是否能够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是一个标尺。是检验各种研究idea是否值得一做的指导原则,以下对可能的研究目标进行梳理。
有些研究目标是可以帮助老师达成某些目的,但是还是要回到学生。否则便没有意义。
有些纯粹是因为别人有这样的研究方向和paper发表,我们就想跟,就想模仿。这种情况要思考一下,把对学生切实提供帮助的路径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可以暂时先放放。先考虑对学生提供帮助有直接效果的研究方向。
我们需要真实有效的办法,解决每年大约1000名学生的在半年时间里面的学习问题。随着拓展,这些数字还会提升。
8)预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行为点击数据和以前的单元测试情况预测学生以后的单元测试是否能取得高分。然后呢?
我们能够为学生作什么?不知道。
9)可解释性。
a)我们可以分析大量学习行为点击数据和以前的单元测试结果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给出某种可解释性。然后呢?
b)我们可以分析大量学习行为点击数据和以前的单元测试结果以及元认知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给出某种可解释性。然后呢?
c)我们可以分析大量学习行为点击数据和以前的单元测试结果以及布鲁姆认知层级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给出某种可解释性。然后呢?
如果能够理解a)b)c)之间解释结果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并且能够有后续的改进,就是有意义的课题。
————————
10)我们是否需要建立一些基础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对学生在一学期内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规律清楚吗? 有哪些进展或相关?
我们对学生在一学期内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规律清楚吗?有哪些进展或相关?
我们对学生在一学期内认识层次的变化规律清楚吗?
学生们是否有提升布鲁姆认识层次的意识?这些概念他们知道吗?知道以后会觉得对他们有意义吗?
学生们是否有元认知思考的意识?这些概念他们知道吗?知道以后会觉得对他们有意义吗?
——如果不能解释上述问题,我们谈论“我们在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的时候,我们其实只能谈论现象,而无法触达规律这一层次。
11)我们是否能够进行有目标的改进?
上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仅仅是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
学习设计呢?是否需要改变?
都是学习行为点击数据,是否有意义上的差别?显然肯定是有的。一个网页只是看几个概念,一个网页却需要要求设计一个小程序。显然是不同的训练。
怎么了解一次学习行为点击是促进深度思考的,而另一次不是?
这些行为是用户特质决定的,还是由教师的教程设计的?
有些人看了几个概念,就能设计一个程序。有些人你让他设计一个程序,他也只能抄一抄。
我们怎么建模,来表达这些区别?
如果我们能够表达这些区别,我们是否能够对比出不同的学习设计的质量?
12)我们对于学习行为点击数据还可以作什么?
能够对题目进行标注,为什么不能对学习的网页进行标注?
能够对题目进行思维层级的设计,为什么不能够对引发学习的网页进行标注?
点击的数据,是否会因为标注,而带来新的含义?
我们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也能够作更多更深入的分析?
13)更细时间尺度上的学习行为
预习、听课、复习、测试、测试后的学习有什么不同?认知层级有什么变化?
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有多大?
预习我们会侧重体验。那么,我们提供大量的体验和思考,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层级到多少级?
他们是否能理解?是否能应用?
有了这样的预习,我们的听课环节该怎么设计?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向更加深入的层级进行思考?提供更本质的内容?
我们怎么进行课堂上的测试或提问,或提供一些练习?引发学生向更深层级的理解进行主动的努力?
复习,仅仅是把知识点过一遍吗?是否能够迁移?是否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
测试后,是否应该促进反思和自查?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应该去总结学习过的内容,并进行更为深而广的开拓?
为什么要进行单元内部学习设计的研究? 这和认知层次有什么关系?和元认知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进行更细时间尺度上的学习行为研究?我们以前那种以单元为一个单位进行的研究有什么不足?哪些事情揭示不出来?
同样都是点击行为,我们怎么区分是一个学习单元的不同时期?
我们此前是否关注过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关注,为什么我们没有关注?
14)画像
用户有各种属性,相对静态的是画像。能够发生改变的,是特征。
我们自己现在对于画像的研究在哪一个层次?
我们是否发现了某一类画像与行为的因果关联?
我们在画像方面现在有什么成果和积累?
15)特征
我们曾经关注咸鱼问题。我们解决咸鱼问题的方法是靠大数据吗,靠教师主动干预吗?不是,我们重新设计了考核模式。咸鱼率下降了。
这证明咸鱼与否,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改变的。那“咸鱼”就是可改变的,不是画像级别的属性,而是一种特征。表达了仅仅是一种浮动的状态,而非其固有属性。
我们一直在说“激发兴趣”,我们有“兴趣率”吗?没有。我们不知道有哪些同学的兴趣在什么时候被激发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有了兴趣以后会做什么。
目前,我们没有发展出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我们的网站不具备这样的属性。
类似的,兴趣也应该归为特征这一类。
我们似乎没有进行过兴趣学生和咸鱼学生的跟踪型研究。
16)评价和实验
我们欠缺对比性实验。这个问题在组会上说过很多次了。不多说。
但有一条与今天的讨论有关,我们以前说的少。就是我们似乎没有打算验证和对比教育规律。
我们作大数据或智能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知识。我们不做实验怎么发现?
17)评价和实验2
我们还应该验证学习设计。学习设计不完全是教学设计。学习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还包括教师如何教。
我们需要评估学习设计方案是否达成了我们的教学期望,无论是solo,还是布鲁姆,或者是元认知。
我们应该直接或间接设计到学习环节中,然后通过我们的系统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来促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