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前面提到过,第一部的开篇给了一个美好的开始,而后渐渐现实化了。
第二部则反之,开篇即是枯燥的官场政治性的内容叙述,对于不谙此道的读者来说,不免有些乏味,但后半部给了人一个颇好的期盼,以至于可以此为契机接着读第三部。
大学毕业的晓霞即将成为一名省报记者,经历过在工地上吃苦的少平也获得和公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煤矿场上一份算是正经的工作,这对于刚互相表露心迹的他两来说,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开始。
少平的妹妹兰香也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在黄原酒楼摆满酒菜的圆桌上,一起庆贺她即将开场的大学旅程。
若不是某人的无意间剧透——晓霞死了,我大概是不会全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去阅读。
伟大的祖国迎来伟大的转折后的第三年。少平的家乡逐步改革大锅饭的规矩,实行包产到组。从此,年轻人的双手开始在农田里挣脱了,脚步也不再局限于农村那个小世界。
年轻人应该走出去,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不走出去,你无法想象世界是什么样子。走出去认识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和解决问题。
自此,少平选择了独自一人闯荡黄原。
少平在黄原闯荡的那段艰难的经历令人无比触动。
不难想象,每一个在外面闯荡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在少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是啊,时代的确在不断发展,但是有些事情往往只是改了名目,而实际上本来的性质却一点也没有改变过。
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上比比皆是。白天在高楼大厦里办公下班后挤地铁或公交车回住所的白领,与八九十年代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又有什么区别呢?高中学历的少平没有继续读大学而出来黄原打拼,和如今读完大专本科不再继续考硕读博而留在城市里努力工作买房的年轻人又有什么区别?
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民生衣食住行的确是不同了,但人情始终没有变,千古以来人心相同,始终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当读到少安和晓霞去找少平的那个夜晚的场景,竟引起了心海里强烈的震动,久久不能平静。
“...一栋在建的楼房,整个楼内像炸弹炸过一般零乱。到处是固定和拆卸下的木扳钢模。楼道的水泥还没有干,勉强能下脚。里面没有电灯。少安和晓霞两个人只能借助外面投进来的模糊灯光,摸索着爬上了二楼。二楼的楼道和下面一样乱。所有的房间只有四堵墙的框架,没门没窗,没水没电。两个人在楼道里愣住了,这地方怎么可能住人呢?是不是那些工匠在捉弄他们?正在纳闷之时,两个人几乎同时发现,楼道尽头的一间‘房子’里似乎透出一线光亮。他们很快摸索着走了过去。来到门口,却不由自主地呆住了。”
“此时,孙少平正背对着他们,趴在麦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那件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暴露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癜,伤痕累累!”
“大概完全凭第六感觉,孙少平猛地回过头来,他在惊讶之中下意识的将线衣扯下来,遮住了自己的脊背......”
社会是如此的真实而残酷。
要想实现梦想,那就来这社会打拼吧。
要想认清现实,那就来这社会打拼吧。
内卷是这几年一个热点词。是啊,没有一个小男孩从小的梦想是为了买房。
扯远了,言归本书。
前面曾提过的那个可恶的想法,居然实现了一半——那个司机出意外了,但意外的是他没死,只是没了双脚。
先前一直坚持的司机有了离婚的想法,而倔强的润叶却反过来想从此照顾他。
这段情感线最初是因一个人的辜负而导致两个人的勇敢,现在两个勇敢的人开始有了接近的迹象,这暂且不表。
在黄原打拼的少平愈发令我刮目相看。
他对待自己的情感的做法虽有少安的影子,但又比之勇敢许多。(当初少安的选择是感情上软弱但却是家庭方面最大的勇敢,他知道这个世上最难报的恩是父母恩)
是啊,少平已经长成了一个独立有思考的个体,这是无数段吃苦的经历和坚持读书的习惯所造就的个体。
这在他写给妹妹信中的只言片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要自立自强,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少平也是幸运的。
晓霞曾在心里调皮地说:“哼,孙少平,你插翅难飞!”
他俩在古塔山顶上说好两年后此处相见的那个约定,何尝不是一种“等你归来仍少年,而我正梅花灿烂时”的浪漫呢?
期待读第三部。
-end-
©泰勒瓦梦想协会、泰勒瓦新之社、泰勒瓦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