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很久很久都没写日志,联想到一个没很大关联性的事情,有次看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说他的朋友给他一个评价,犹豫不决,一做就错。他说他想投资股票,但很担心亏钱,就犹豫很久,最后并不是深思熟虑只是为了做个选择而做选择,然后做了选择就后悔。我是想说,自己好像有种倾向,好像不记录也可以,几个月也不想不到写点什么,但好像一开始写,又能流水账的记录一堆。其中的关联性,我也不知道怎么起承转合过去,但隐隐觉得有那么一点关联性。
昨天睡的相对比较早,起来也比较早,想一个问题,好像本来人们也不写日志,但有了博客,好多人也开始写,但后来博客平台相继倒闭,好像那些人也就不再去写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那些人热情退去不再去写了,那些平台才关闭。不过联想到一点,就是工具的产生会促使一些人为了去使用工具而去相应的产生一定的行为。也许在遥远的古代,多数的工具都是因为需要而产生,所以工具产生,人们也都离不开的去使用。但好像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工具的产生,不再是因为能力受限,是为了创造工具而创造,然后优胜劣汰,这种方式的产生,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据说现在的巨头公司都有几千个产品同时开发,然后各自为战,哪个成长起来就扶植哪个产品,其他的就都放弃掉,因为现在很多独角兽成长起来基本上一个的回报足以抵过其他死掉的99个。这样无疑对风投和母公司是件好事,但对于用户来说未必。看着很多应用都以做到fecebook的理想去做,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作为用户来说,有种很不安全感。最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就有种担心,万一哪天这个平台倒闭了,自己即便是无病呻吟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想不是因为自己主动销毁的方式没有了。每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就有无数的模仿者,最后往往都是99%的都死掉了,只留下一两家独大,赢者通吃。甚至有些模式测底的消亡。比入博客,当年百花齐放到现在几乎没多少还在维护,微博当年也无数效仿者,最后只剩下一加独大。
之前看过一篇软文,说一公司创造了一个APP,是社交类型,是那种需要慢慢经营才能逐步了解更多对方的信息,最后还有那么几个人在用,于是该公司决定只要还有用户使用就继续服务器的开放。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公司责任的体现。不然机会人们都不愿意用心去使用,因为不知道哪天自己悉心浇灌的地方有天就会消失了,谁还愿意用心去经营。那些关掉的博客,那些关掉微博,那些关掉的各种App,都会透支人们对新事物的信任。听说,网易的Lofter已经停止更新,之前网易跟随上线的博客,微博都关闭了,估计这个以轻博客为开始的后来转换到图片社交的东西有天也会走同样道路,谁还会愿意相信网易的产品。不只是网易,其他所有公司基本都是一个套路。一个新的东西产生了,就会有几十几百个效仿者,最后存活下来的就只有那么一两个,其他的就那么不负责任的消失了。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朴素的想法是,就像我们坐公交车,偶然遇到撞车或者故障,会把乘客转到后面另一辆同一路的车上。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最多做到可以把数据导出来。可是导出的数据没法以之前的方式呈现了,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某一个工具,是因为你的某种形式"与众不同”所以才在众多的工具当中选择了你,结果你最后说走就走,只留下一堆毫无个性的数据。连几十年钱的公交车的方式都不如,起码你要给用户找到一个可以导入数据的下家,再带着愧疚的离开,而不是这样只是带着对自己没赚到钱的惋惜而消失。
从一开始博客产生,自己就有种危机意识,不知道某天这个东西会不会不辞而别了,那自己这么多无病呻吟就没有了,所以一开始就想着把同一篇对别人也许毫无意义的自言自语同时发布到不同的平台,不希望去做消极验证,但事实证明,自己当初的担心不无道理。